水欣
大家普遍認為下肢皮膚表面“青筋暴起”就是患上了靜脈曲張,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有些靜脈曲張雖然看起來不明顯,但也存在隱患,如不重視,可能埋下禍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郁正亞介紹說,雖然有些患者的下肢靜脈血管并沒有明顯的蚯蚓狀突起,但是下肢已經有水腫、色素沉積等表現,這就表明其深靜脈可能已經出現了問題。靜脈曲張僅僅是慢性下肢靜脈疾病的一個典型表現。要談靜脈曲張,就要從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說起。該病常有以下幾個不典型的臨床表現:
1.沉重。下肢長時間站立后,會有酸脹不適、沉重以及疲勞感。這是因為下肢血液逆流,聚集在小腿內導致的。
2.血管擴張。慢性靜脈疾病早期腿上會出現毛細血管擴張,腿部皮膚會浮現細絲一樣的血管,直徑不超過1毫米,該現象有時會出現在踝關節周圍。當增粗的血管直徑超過3毫米,就是靜脈曲張了。
3.下肢水腫。這類水腫常出現在小腿的前方,用手按壓就會有凹陷。這種情況一般早上起床會減輕甚至消失,但在勞累一天后的傍晚時分會出現。
4.瘙癢及色素沉積。血液逆流、靜脈高壓等都會導致局部組織發生炎癥反應,從而使下肢局部感覺瘙癢。此外,當紅細胞開始滲出后,含鐵血紅素就會沉積在皮下,導致皮膚顏色加深,該現象主要集中在踝關節和小腿前方,這往往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較晚期的癥狀。
郁正亞介紹,靜脈曲張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比如有些人血管瓣膜先天較薄弱,甚至缺少瓣膜,血液回流困難,導致靜脈壓過高,造成靜脈曲張。因此父母患有靜脈曲張,子女發病的風險更大。
此外,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以及肥胖等也是靜脈曲張的常見原因。其中,重體力勞動和肥胖會使腹壓增加,進而導致血液向下的壓力增加,長此以往,靜脈瓣膜容易受到損害,造成靜脈曲張。
針對靜脈曲張,早期防治是關鍵。當發現自己有了早期癥狀時,建議患者先去醫院血管專科門診,讓專業醫師給出治療方案。
并不是所有靜脈曲張都會發展到嚴重程度,因而不需要過于慌張,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預防和管理:
1.避免長時間原地站立或久坐,可以間斷走動,讓腿部肌肉運動起來,以便靜脈血的回送,減輕腿部壓力。
2.長時間坐位時,經常變換坐姿、把小腿放平或適當做回勾腳尖動作,都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3.對于已經有了早期癥狀,但不能改變工作性質者,建議穿著尺碼合適的醫用彈力襪,控制病情發展。
4.有靜脈曲張家族史以及肥胖的人群,應該將體重減到合理范圍內。
(摘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