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勝
誤區一:冬天才會有風寒感冒,夏天肯定是風熱或暑熱感冒?
有人會說,孩子只有冬天才會有風寒感冒,所以暑天孩子感冒了,肯定都是風熱或者暑熱型的。其實不然,風寒感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尤其是現在生活環境改變了,夏天空調吹得多,出現風寒感冒并不罕見。一旦寒病用了熱藥,熱病用了寒藥,都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那么,怎樣才能確定孩子得的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呢?這要看寶寶全身的癥狀和局部的表現,下面跟大家簡單講一講。
一般來說,孩子如果怕冷比較明顯,發燒不明顯,身體發緊,身上沒有汗或者汗發不出來,流的是清鼻涕,咽喉部不紅腫,但是嗓子發癢,舌苔偏白,這都是風寒感冒的表現。
如果孩子發熱甚至高燒,怕風,身上汗多,鼻涕黏稠呈黃色或者是混濁的,咽喉部紅腫明顯,舌苔發黃或者舌體偏紅,這都是風熱感冒的表現。
另外,通常情況下,小兒感冒熱證多于寒證。臨床上,對于咽喉紅腫疼痛的,即使舌苔薄白而潤,也會診斷為風熱證。
除了舌苔之外,還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鼻涕來進行判斷。
風寒感冒初期,鼻涕一般是清水樣的,這個時候很關鍵,如果及時護理治療,就能很快把外感解決。如果鼻涕是黏液樣的,一般就不是感冒的初期、單純的風寒型感冒了,有可能是寒熱夾雜。如果鼻涕是黃色的,應該就是風熱型的感冒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一些清熱解表的藥。
學會觀察孩子的舌苔和鼻涕,就可以分辨孩子感冒的寒熱,兩種情況的用藥是完全不同的,風寒感冒如果錯用了清熱藥,會更加傷害孩子的肌體,使表邪入里。
有的家長喜歡在家里常備一些感冒藥,孩子一旦鼻塞流涕、打噴嚏,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藥給孩子吃上。有時候如果證型正好對上了,孩子很快會康復;但有時候,一發現孩子感冒,上來就給孩子吃小兒雙清顆粒、清開靈口服液這些辛涼清熱的藥,結果孩子感冒不但沒好,反而更重了,那就是沒吃對藥。如果長期這樣不分青紅皂白亂用感冒藥,對孩子的脾胃也是極大的損傷。
誤區二:病毒性感冒就是風熱感冒?
一般來說,風熱感冒的孩子發熱溫度通常比較高,有的孩子會覺得怕冷,但發熱的情況重于怕冷,所以高燒的孩子以風熱型感冒居多。前面說過,風寒型感冒的孩子,大多是發熱不出汗的,而風熱型感冒的孩子一般身上會微微出汗,但不會是大汗淋漓。
發熱出汗的同時,會帶走身體內的一些水分,中醫講就是熱灼津液,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出現便秘,反過來看,平時便秘的孩子感冒也是以風熱型的居多。肺與大腸互為表里一致,便秘是屬于大腸的癥狀,大腸影響肺就會出現感冒癥狀。
體內水分少了,孩子就會口渴,嘴唇紅紅的,很干,總是想喝水。我們說過,咽喉是肺胃的門戶,風熱病邪一般喜歡往上走,侵犯到咽喉,就會出現咽喉腫痛。最開始的時候,有的孩子只是覺得嗓子干或者癢,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引起重視了。
咽痛是判斷孩子風熱感冒特別重要的一個線索。很多孩子或者大人,最開始只是咽痛,如果沒有及時遏制住病邪的發展,一兩天以后其他感冒癥狀就都來了。
有的孩子得過幾次扁桃體紅腫化膿,以后再有感冒發燒,扁桃體都會出問題,這是中醫大夫常說的“病走熟道”,這個時候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扁桃體反復腫大可能會帶來許多問題,所以一定要重視。有的西醫建議把扁桃體切除,但是切了以后,還會存在一個問題,扁桃體沒有了,病邪就可能會往下走,影響到肺和支氣管,導致肺炎、支氣管炎等。因此,對于扁桃體反復出問題的孩子,建議家長在平時不感冒時,根據孩子的體質進行調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還有的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西醫說的病毒性感冒就是風熱感冒,其實病毒性感冒是西醫的一種分類方法,中醫的風熱感冒側重的是整體的癥狀,兩者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誤區三:發燒時就得用退燒藥?
不少家長有一種誤解,認為孩子發燒是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到醫院以后,很多父母特別急切地要求大夫給孩子退燒,要求用最快最好的退燒藥,藥不管用就要求大夫給孩子打針、輸液,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退熱藥、抗生素和激素的濫用。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發燒會損傷大腦,其實,普通發燒通常是不會損傷孩子大腦的。發燒是孩子利用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的一個表現。通過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讓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感染。發燒的過程中,會殺死一部分病原微生物,同時孩子的免疫力也會得到提高。孩子的臟器功能比較弱,如果采用過激的方式來退燒,反而不利于身體健康。
發燒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忙著吃退燒藥,而是給孩子補充水分。孩子退燒過程中,丟失最多的就是水分,因為身體要靠水分來將熱量帶出去。所以發燒時,要給孩子多喝溫水,最好是少量多次地喝,如果孩子這個時候不愿意喝白開水,也可以給孩子喝一些電解質類的飲料或者果汁。
發燒和咳嗽一樣,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對絕大多數既往沒有高熱驚厥病史的孩子來說,發燒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尚好,還能跟平時一樣玩耍,通常就不需要用退燒藥。家長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溫方法,比如用溫熱的濕毛巾給孩子擦拭身體,或洗溫水澡。
那什么時候該給孩子用退燒藥呢?當孩子體溫超過38.5℃時,精神狀態明顯受到影響,這個時候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兒科使用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也叫撲熱息痛)退燒,而布洛芬,更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唯一共同推薦的兒童退燒藥,相對比較安全,但這并不是說孩子一發燒你就可以給他吃布洛芬。布洛芬的不良反應是長期服用會造成腎功能衰竭。所以,千萬不要過量服用。而且,退燒藥只能緩解癥狀,對疾病本身沒有治療作用。
退燒藥一般在服藥后2小時內起效,大多數孩子服藥后1小時左右就會開始出汗,體溫下降,精神狀態慢慢好轉,這個時候要注意多飲水。另外,孩子發燒時,不要給孩子捂太多衣物,衣著要寬松、透氣,能促進散熱。
有些家長特別心急,給孩子用藥后1小時不到,發現體溫沒有降到正常,就開始加藥,這是非常錯誤的。理想的退熱效果應是溫和的,體溫有個緩慢下降的過程,體溫降到低于38.5℃即可。
退燒藥一般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性,所以盡量不要讓孩子在空腹時口服,一般每6~8小時1次,24小時內不要超過4次,最短用藥間隔為4小時,如果用得太過頻繁,可能引起孩子的肝腎損傷。
有的家長喜歡買兩種退燒藥,交替給孩子服用,認為這樣退燒會相對比較保險。事實上,退燒藥最好只選用一種,交替應用兩種退燒藥,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相應就會增加一倍。同時,萬一出現不良反應,很難鑒別是哪種藥物導致的。
一般來說,小兒發燒病程是3~5天,如果用藥3天后,發熱沒有緩解,就要及時就診。家長不要擅自選用退燒藥,這有可能會掩蓋癥狀,影響醫生對病情的觀察。
(摘自《小兒小病有小招》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