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義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折射出社會的文明程度。古往今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從未止步。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研讀,分析挖掘正義在馬克思文本中的內涵,總結得出馬克思正義觀的基本內容。新時代背景下,不斷地與時俱進,探討馬克思正義觀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以生產力發展促正義,以發展成果共享促正義,以人們精神豐富促正義。馬克思正義觀為解決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狀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克思 ? 正義觀 ? 當代意義
一、馬克思文本中的正義內涵
馬克思文本中沒有明確界定正義的概念,但在文本中隱藏著關于正義的論述,體現出對正義的價值追求。比如:馬克思提出“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1]。
正義是歷史的、具體的。馬克思認為正義這一價值取向是隨著歷史運動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變化而形成的。堅持嚴格按照歷史標準對正義、權利進行分析和評價。關于正義的探討要放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情境中,不能離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憑空談論社會正義問題,極易導致陷入形式主義正義,抽象主義正義。馬克思堅持主張把正義要放在具體的歷史活動中去考察,站在想當然的角度主觀評價正義或者從抽象層面分析正義,都屬于離開現實空談正義,忽視正義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情況,要將正義放入物質關系和社會生活的角度去分析、評價。
馬克思的正義觀實質上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的,蘊含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義以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為依托。古往今來,我們對正義的追求從未止步,研究馬克思正義觀的主要目的是我們要從中吸收營養,要繼承、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正義觀,對我國社會公平正義實踐提供深刻的指導。
二、馬克思正義觀基本內容
馬克思把正義放在唯物史觀的歷史范疇內考慮,以具體社會關系為載體,在實踐過程中形成馬克思正義觀的基本內容,并經過實踐的檢驗,驗證馬克思正義觀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一)現實利益關系的體現
馬克思指出正義是對現實利益關系的呈現,生產力推進社會發展,進而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兩者共同帶動了社會生活的進步,所以,要把物質基礎作為切入點,分析評價正義思想。加上物質生產活動產生并決定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2]。由此可以得出,正義是在人類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社會正義的實現程度。正義蘊含的內容是客觀的,折射出一定條件下人們的物質利益。馬克思認為正義不是憑空想象捏造出來的,有其特定的場所,正義內容要放在具體的歷史活動中,要基于一定的物質利益實踐去探討正義,促成正義的革命性變革。
(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正義觀的核心要義。馬克思認為,正義折射出人與社會的價值,具有一定的存在基礎,必須在生產實踐、社會關系中才可以探析人的自由發展問題,不能從抽象層面分析。馬克思正義觀探討的是長期生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是基于實踐得出正義內涵。不是空想出來的虛構人物,是實實在在生活在社會現實中可以發展的人。正義充分表現了人們的價值追求,也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際上也是人本質的外在表現。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目標。
(三)無產階級價值觀體現
馬克思批判把正義抽象化的做法,但不是直接指向正義本身,而是對私有制和私有制社會的底層人民受壓迫和上層階級過分剝削的無情批判,即不同階級人民的權利義務、生活水平、個人發展等方面不公平的社會框架。為改變不平等的現狀,馬克思認為要徹底消滅剝削制度,變革私有財產制,鏟除影響公平正義的根源,才能真正實現符合整個人類根本利益的正義社會。總之,馬克思是在實現全人類的價值追求中彰顯其正義內涵。
三、馬克思正義觀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正義觀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唯物史觀中形成的正義內容可以有效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對我國準確界定正義的概念,以及當前社會正義實踐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與我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一脈相承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馬克思正義觀的豐富、發展和創新,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與馬克思正義觀的價值目標完美契合。
(一)以生產力發展促正義
在馬克思看來,“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4]。正義作為人們長期追求的價值目標,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主要依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提出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還指出分配是由生產決定,社會正義是一種貫穿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的根本性變革。
以生產力發展促正義一方面要夯實人們物質基礎,促進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升。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需要調整結構,重點發展綠色環保經濟,鼓勵個人、社會、企業積極創新,以帶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最關鍵的是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堅持科學有效的生產方式,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是社會正義的重要體現。馬克思指出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現階段的按勞分配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按需分配是循序漸進轉變過程。我國要落實分配政策,規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調動人們各方面的積極性,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我國的公平正義觀很好的繼承了馬克思在分配領域的正義觀。總之,我們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物質正義和分配正義的實現,減少群眾及地域差距,在平等交流中實現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利益訴求。
(二)以發展成果共享促正義
發展成果共享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措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5]。首先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形成良性互動的公眾參與方式,堅持落實群眾路線,領導干部要主動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及時反饋回應人民群眾的不同要求,凝聚民意,讓人民群眾充分參與治理,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努力完善全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平衡城鄉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確保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享有基本養老、醫療、就業、住房、教育等各項權利,使社會發展的成果普遍惠及所有人民;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從制度上和法律上落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促進社會的穩定。根據現實情況對貧困戶進行實地考察,實行重點幫扶,扶貧扶志相結合,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確保全體人民能夠有更多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進而實現真正的實質平等。
(三)以精神豐富促正義
馬克思追求實現人的全面解放,主張在正義的社會里,人不僅要從勞動中解放出來,還要不斷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從宏觀層面來看,就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斷改善公眾與政府的信任關系;就微觀層面來看,堅持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為載體,更新人們陳舊思想觀念,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追求。以期不斷的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科學素養。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流思潮,使人們把正義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在日常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來,以精神豐富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在馬克思正義觀的指導下,我國社會對實質正義的追求和實踐從未止步。
馬克思正義觀對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為中國人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主動汲取馬克思正義觀的積極成分,要與時俱進,基于我國國情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正義觀,以有效解決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社會非正義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5.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827.
(作者簡介:梁晚香,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