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崔曉慧 李影

【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齒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上前牙阻生齒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外科導萌手術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口腔正畸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顯效17例, 有效20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0例, 有效16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為65.00%;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1例, 牙齦腫痛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6例, 牙齦腫痛7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2.5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上前牙阻生應用于口腔正畸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減輕患者痛苦, 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上前牙阻生; 口腔正畸;外科導萌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46
阻生齒是指患者牙齒位置不正, 無法正常進行咬合, 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牙齒畸形、發育不夠完善疾病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外表形象及語言能力, 有效合理的治療和護理尤為重要。因此, 作者針對上前牙阻生齒應用口腔正畸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上前牙阻生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0例。研究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齡11~34歲, 平均年齡(21.3±5.5)歲;其中牙間隙不足12例, 多生牙者10例, 萌出異常者18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0例;年齡12~36歲, 平均年齡(22.3±5.8)歲;其中牙間隙不足13例, 多生牙者11例, 萌出異常者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外科導萌手術治療。手術前對患者進行面部麻醉, 根據不同情況找到相應位置進行手術, 醫生應注意手術切口呈梯形或者弧形, 切開患者牙齦找其上頜埋伏前牙冠, 先去除表面骨膜組織, 再去除埋伏牙萌出道骨阻力, 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保證力度不可過大, 動作輕緩, 盡量避免患者相鄰牙齒受到損傷, 及時為患者止血、縫合, 并定時對其進行復查, 15 d復查1次。
1. 2. 2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口腔正畸治療[1]。醫護人員可通過全景攝像觀察患者口腔內環境, 針對不同情況對其制定相應治療方案, 然后可根據方案用方絲弓固定患者牙冠處, 幫助消除前牙阻生, 同時還可用鎳鈦輔弓、拉簧矯正患者牙冠, 將其進行牽引咬合, 動作一定保持輕柔, 避免用力過度造成口腔出血, 增加患者痛苦, 并定時進行復查, 15 d復查1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治療后患者牙痛等臨床病癥完全消失, 牙齒咬合、語言功能恢復日常狀況, 牙齒排列整齊;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病癥大幅度改善, 牙齒咬合、語言功能恢復較好, 牙齒排列較整齊;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病癥并無任何改善甚至更為嚴重, 牙齒咬合、語言功能無任何恢復, 牙齒畸形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發癥包括牙齒排列混亂、牙齦腫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顯效17例, 有效20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0例, 有效16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為65.00%;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1例, 牙齦腫痛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6例, 牙齦腫痛7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2.5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928, P<0.05)。
3 討論
上前牙阻生齒作為11~18歲的青少年群體多發的牙齒畸形障礙疾病, 對于許多家庭來說會出現心理、經濟負擔, 患者出現牙齒畸形、牙齦腫痛以及語言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 遭受較大折磨。上前牙阻生齒的病因主要為[2]:①患者牙齒出現排列畸形使得其上頜牙萌出異常, 影響牙齒萌出正常;②患者上頜尖牙與牙齒萌出面相隔較遠;③患者牙齒發育不夠完善, 尖牙部分發育障礙;④患者相鄰牙齒發生異常位移, 上頜牙萌出缺乏足夠的空間。除此之外, 口腔囊腫或者遺傳也可以導致上前牙阻生齒, 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臨床醫學中, 上前牙阻生診斷較為復雜, 患者大部分無明顯的病癥表現, 就診人數不多, 并且主要是因體檢或其他診斷得出才來就診。11歲以上青少年為該病的高發人群, 因其上頜牙未萌發正常, 兩側牙齒萌出不對稱, 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形象美觀以及語言、牙齒咀嚼功能, 需加以重視并盡早治療。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有預防、手術或口腔正畸治療方式等。
預防治療主要經過拔出乳牙, 擴大牙弓, 騰出空間給予上頜牙生長。有以往研究顯示[3], 大部分患者拔掉乳牙后可成功預防上前牙阻生齒, 為牙齒正常萌生提供充足的條件。而外科導萌手術將牙周圍埋伏組織去掉, 消除尖牙正常萌出的阻力, 幫助其萌出, 該方式較適用于牙齒排列或形態較為正常美觀者使用。手術治療過程中, 醫生還注意針對骨骼發育不完善者需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羥基磷灰石加以彌補, 若患者出現埋伏位置不深入且正常狀態下的情況, 可使用開窗牽引性手術治療, 牽引力度要控制適中, 正常情況下可將其控制在30~60 g之間, 如患者出現多牙埋伏或橫位阻生等不太符合外科導萌手術治療方式, 可通過協商進行牙齒自體移植手術治療[4, 5]。
口腔正畸治療將尖牙部分上牙槽進行骨骼清除, 并且使牙槽中頰側遠骨頭保留較為完整, 可以使尖牙萌出阻生后與周邊牙齒還能夠保證良好的構建口腔形象關系, 在牽引過程中, 力度50~60 g, 不可過或過小, 避免牙齦損壞[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治療顯效17例, 有效20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0例,?有效16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為65.00%;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1例, 牙齦腫痛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出現牙齒排列混亂6例, 牙齦腫痛7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2.5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上前牙阻生齒應用口腔正畸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能夠有效改善病情, 抑制并發癥出現, 減輕患者心理、身體負擔, 安全性較高, 給予患者家屬安慰和方便, 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禹生, 王仲青, 陳乃翠. 上前牙阻生應用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研究.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22):18-19.
[2] 陳霞. 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的臨床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5(5):79.
[3] 何文丹, 付玉, 陳東, 等. 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34):152-153.
[4] 邱志剛. 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14):140-141.
[5] 陳棟梁. 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1):34-35.
[6] 趙廣發. 口腔正畸治療上前牙阻生的臨床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a1):65-66.
[收稿日期: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