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
《商界》雜志創刊25周年了。
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商業財經媒體之一,《商界》雜志伴隨新中國走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激蕩歲月,《商界》雜志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國商人去創業、去奮斗,成就了成百上千的中國富豪,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站在創刊25周年的節點上,我們該怎樣來規劃我們的2019年?我們該怎樣來規劃我們的下一個5年,下一個10年,乃至下一個25年?
我想,只要我們的傳媒屬性不變,那么一定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生產高品質的內容,堅定不移走高品質內容發展之路。
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想請問:我們的過去是什么?是什么讓我們一路輝煌?我們的初心是什么?
最近我讀了商界傳媒集團董事長、商界雜志社社長劉旗輝先生的兩篇文章,一是創刊15周年紀念文章《理性的通俗》,二是創刊,20周年紀念文章《有翅膀的夢想》,兩篇文章都有一個結論:懷揣著媒體人的責任和理想,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們的責任是什么?我們的責任就是幫助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實現財富夢想;我們的理想是什么?我們的理想就是讓金錢遠離骯臟,讓財富遠離不仁,讓中國的企業家真正成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這就是我們的初心,這就是我們的夢想。
實現這個夢想的路徑,是我們要真真正正走到企業家中間,深入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家和企業的“痛點”和需求,以優秀的內容助推企業的發展,以優質的內容為企業家服務。
怎樣做到優質內容的生產?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地創新和突破。
一、優質內容源自于《商界》雜志的文化基因。
我把《商界》雜志的文化基因歸納為12個字:“艱苦奮斗、內容為王、快樂生活”。
《商界》雜志創刊15周年時,我們搞了一個“我與商界15年”的主題演講。作為《商界》的創始員工,我講到了初創時期幾個部門為了共用一個電話,在墻上挖洞放電話機的故事;我講到了春運期間在貴陽采訪,在人擠人、人挨人的火車上從貴陽一路站到重慶的艱辛;我講到了在河南的一個小縣城,在零下10攝氏度的寒風中苦等采訪對象的狼狽和不堪;我講到了我們通宵寫稿,在成稿時將筆扔向天空時那種分娩成功般的幸福。
今天,依然有不少的員工具有這種艱苦奮斗的品質?!渡探纭纺茏叩浇裉?,我們歷屆的優秀銷售獎、優秀采編獎獲得者,都是商界傳媒集團“艱苦奮斗”企業文化的踐行者。在發展過程中,公司需要的永遠是戰狼、是獵犬,而不是小白兔。
再說內容為王。
今天的《商界》有一個共識,在紙媒嚴重下滑的今天,《商界》靠什么延續輝煌?80%的人都會回答你:品牌和人。我們這樣的知識型企業,人是一切的核心和關鍵,對人才的尊重或者說敬重,是我們最基本的規則。
那么我們的品牌來自哪里?難道不是一期一期雜志堆積出來的嗎?難道不是一篇一篇優質文章敲打出來的嗎?因此,高質量內容是一切文化產品的根基,高質量內容也是一切影響力的源泉。
在《商界》。內容永遠是被擺在第一位的。傳統期刊人都知道,拉動雜志發展的三駕馬車,一個是內容、一個是發行、一個是廣告,內容是發行的基礎,發行是廣告的基礎,這些都是共識。在新媒體盛行的今天,沒有強有力的內容支撐,一切靠嘩眾取寵、靠技術手段帶來的偽流量,最終都是紙老虎,我想這也應該成為共識。因此。我們的傳統期刊群和新媒體矩陣,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都必須緊緊攥住“內容為王”這一法寶。
我們的第三個企業文化核心,就是“快樂生活”原則,這是企業活力的重要保證。前段時間去世的臺灣作家林清玄說,“嚴肅,是一種病”。在《商界》,我們對稿件的質量是有嚴格規定的,對編輯的流程是有嚴格規定的,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不影響我們快樂的生活態度。
二、優質內容必須跟緊時代的步伐和找準企業家的需求。
《商界》25年來,歷經了三次比較大的內容轉型。
初創時期,《商界》是一幫文人在辦。文人最擅長的就是講故事或者說編故事,其實他們對生意人并不太了解,甚至是遠離商人生活的。但是在市場經濟開啟的初期。這樣的故事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去經商創業,鼓舞人們去追求財富夢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這樣的勵志故事和心靈雞湯不能再滿足讀者需求,讀者更需要的是商業資訊。需要更具有現實性與指導l生的文章。于是《商界》文章的敘事風格從講故事轉向了“紀實”,盡管總的敘事方式依然是講故事,但是它偏向于講實實在在的“故事”。
今天,我們的口號是“再現全球商業思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需要我們用全球的視野來呈現中國的企業樣本,需要我們在普世價值的基礎上再造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但是不管我們的內容怎么變,有兩個我們堅持的東西一定不能變。
一就是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不能變。這是主旋律,這是正能量,這是講政治?!渡探纭穭摽?5周年來,我們始終堅守主流輿論陣地,講好中國好故事。傳遞商界好聲音。不僅如此,宣傳報道還從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中汲取營養。撰寫相關文章、策劃相關選題,比如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等。事實證明,我們的報道與黨中央的經濟工作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不是簡單地“交作業”,而是同應企業家們的重大關切,這也是我們雜志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個不能變的是對商人、企業家的“撫摸”。正如劉旗輝先生在《理性的通俗》中說:“《商界》雜志對商人和企業家的關注和‘撫摸應該永遠地堅持下去。”撫摸是一劑最好的良藥。25年的經驗證明,我們對企業家靈魂的撫摸,是企業家對我們《商界》產生內心認同重要手段。
25年來,我們堅持所有的思想和觀念不說教;堅持所有的經營管理之道不生搬硬套;堅持用開放的方式呈現全球商業思想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堅持用探討的方式倡導企業家精神和積極健康的財富觀。
25年來。我們積極地尋找企業家的需求和“痛點”,特別是某個時期企業家的集體痛點,有針對性地在雜志上做出回應。比如接班人的問題、大企業病的問題、融資難的問題、經銷商轉型的問題、革根品牌的國際化問題等。
三、高質量內容是公司戰略轉型的基石。
不管是公司還是雜志,隨時隨地都面臨著挑戰,這一點毫無疑問。
20年前,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互聯網。今天,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革”了很多行業的命。
15年前,我們也只有《商界》一本雜志。我們不知道什么叫App,不知道微信,也不知道社群。今天,我們有了新媒體矩陣,有了企業家社群,這些新的形式和刊物一起,構成了商界的媒體平臺公司。
我們的平臺公司應該怎樣轉型?《商界》的未來在哪里?
首先,刊網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任何不重視新媒體發展的媒體公司其發展必將是死路一條。雜志的出版周期是一個月,在這個資訊快速生產、快速傳播的時代,唯有新媒體,能夠承載這樣變化。因此,在以后的戰略中,重視新媒體的發展。一定是公司最重要的戰略。
但是,新媒體也需要優質內容作為支撐,離開優質的內容。新媒體也同樣沒有生命力。我們要探索適合新媒體的內容生產,讓它同雜志的內容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商界》的品牌。
有人問,《商界》雜志的紅旗還打不打?還能打多久?我想至少10年內不應提這個問題。第一,《商界》雜志依然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商業財經媒體之一,還有相當大一群忠實的讀者,只要堅持,我們就有希望;第二,《商界》雜志依然是商界傳媒集團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三,《商界》雜志是一代中國商人的夢想和情懷,依然是中國商界最有力的期刊品牌;第四,如果新媒體解決的是“快”的問題,雜志是“沉淀”,是“存在”,是“基石”?!渡探纭菲放菩枰@樣的“基石”。
其次,商界傳媒的新業務發展一定是圍繞內容生產的內容營銷和知識產品。我們將始終是一家傳媒公司,是一個優質內容的生產和分發平臺。
25年來,我們獲得了眾多的殊榮,是文化部授予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是“國家數字化出版基地”,是“改革開放30年12強期刊”,是“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慶市品牌期刊”,是“重慶市著名商標”等。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我們愿意與企業家們一起,共同維護好《商界》品牌,讓它在給企業和企業家的服務中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