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孔彬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程度相對還比較淺顯。一方面,其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需要教師的啟發和指導。另外,好奇心強和探索欲望程度較高,是這個階段學生的主要特點。可見,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把握課程教學的教育性原則,同時也注意提升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探討如何有機地結合好教育性與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性;趣味性;結合教學
教育性和趣味性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所需要滿足的兩個重要條件。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首先引發其學習興趣,才能進一步取得相應的學習效果,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兩者的關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兩者結合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階段、生活閱歷方面的限制,在進入學習生活后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且在學習的自我認知和自主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這種情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在正視這種客觀性的前提下,在對進入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實施學校教育時,教師就應當從教育引導作用的發揮和教學模式的豐富兩方面著手去開展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因為,當滿足了教育性和趣味性兩方面的條件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在教師的帶領和引導下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而且,當教學模式不斷豐富和完善時,學生接受課堂教育的氛圍和感受也更加輕松愉快,如果教師所應用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或者其比較熟悉的領域時,也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兩者結合的有效途徑探討
(一)鍛煉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對于本文所探討的小學語文課程來說,在小學階段,形象思維是指導學生開展這門課程學習的重要動力。而如果想要在課程教學中將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師首先就應當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因語文課程的教學,實際上培養的是學生通過文字表達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個人的思想活動和發散思維能力,理解課文內容表達背后更加深層次或者說高層次的意義,從而探尋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只有學習的效果達到了這個層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才能被視作取得了較高的成效。另外,趣味性的課堂構建,需要通過豐富的教學模式來實現,當教師將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后,只有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對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接受和適應,使得此教學模式的優勢和作用得到發揮。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就應當抓住這篇課文內容對小學生來講的熟悉程度,并利用課文內容中多個角色的特點,再采取趣味性更強的講故事和角色扮演兩種途徑進行課程的講解,既能夠達到課程教育的目的,又能夠通過故事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活躍,以一種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游戲教學的模式實施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
(二)應用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
在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活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今天,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先進的多媒體輔助工具是應當被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雪孩子》時,教師通過搜集素材即可發現,這也是一部被制作成動畫電影的課文內容,且其中包括了電影故事情節和主題歌曲。教師可以將原版的電影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在核心的課程內容講解完畢后,組織學生觀看相應的動畫電影,或者聽取主題曲,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動畫電影觀看,對課文內容中描述的場景和情況有一個更加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另外,有了形象的動畫作品和歌曲欣賞,學生對課文中描寫的場景和情節更容易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這對學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種先進行課堂教學過程,再通過多媒體工具的干預,實現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教育教學方式,就是教育性和趣味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的典型體現。
(三)合理安排語文課程作業
對于學生學習成效最直觀和相對便捷的反映和觀察方法,就是將一些知識點的考查貫穿到作業的布置中。可見布置作業也是小學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傳統的模式化的作業形式不但會給學生帶來精神和思想上的壓力,單一的作業模式也無法取得相應的考查效果。因此,教師應當注意豐富作業布置的形式,除了紙質作業外,還可以增加一些需要家長協作的實踐作業,從而在小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達到考查其課程學習效果的目的。另外,實踐性的作業內容由于其新穎性,也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只有學生對所學習的課程內容首先引起足夠的興趣,才能夠進一步為其學習提供足夠的動力。而且,語文是一門不斷積累后才能逐步取得學習成效的課程,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只有在保證教育性的前提下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才能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胡效平.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探討[J].教育,2016(12):139.
[2]厲婧.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J].課外語文,2016(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