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崔澤琴
摘要:在新時期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跨文化交流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卓越工程師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化視野培養為導向的多維課程模式的構建以及實踐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卓越工程人才;跨文化交流素養;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9-0247-02
一、引言
1.國家發展的背景。工程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2015年“全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交流研討會”上,做了關于“《中國制造2025》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報告”,提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加快國家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迅速形成制造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進一步指出工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目前,在教育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部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還肩負著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建設“一帶一路”的新使命。因此,在整體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改革中,我們需要將全球能力培養目標融入課程體系,并使其在專業教育活動中逐步實現?!傲⒆惚緡?,面向世界培養中國工程創新人才”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新時期面臨的時代要求。
2.人才培養目標對國際化培訓體系的需求。2010年提出的“卓越計劃”是促進中國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跨越的重要舉措。工程教育的國際化是“卓越計劃”的一項重要任務。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合作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目前,我國有200多所高校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如清華大學致力于培養“研究,管理,創新,國際”等多類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上海交通大學—巴黎高科工程師學院,探索并改革現有的優秀工程師培訓體系,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工程人才;北航以“加強基礎教育,注重學科交叉,突出實踐教學,培養普通人才,建設國際精英”的培養理念,貫徹實施具有“科學精神、工程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國際通用工程師培訓模式等。
綜上可以看出,國內“卓越計劃”的試點高校,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對工程職業能力通識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際素養和國際視野發展都非常重視。
二、以提升卓越人才跨文化交流素養為目標的途徑探索
(一)基于卓越工程師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培養為導向的多維課程模式的構建
1.課程教學內容擴展。開發《卓越素質拓展》課程,以提升學生通識能力、綜合素養為目標。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版塊旨在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工程素養。基于目前國際工程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識、工程標準(包括當地法律和工程倫理)以及國際工程師所需的終身學習能力,按照能力模塊進行設計,側重于學生分析工程問題和設計工程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團隊合作、項目管理、溝通與展示能力、跨文化合作能力、影響力、戰略規劃、國際合作和工程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養。
在課程體系方面,為普通課程和專業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設置合理的比例。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不是在原有課程體系中單純增加幾門外語課程,而旨在培養能力,充分整合國際化的外教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2.改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采用更具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學習欲望。在知識轉移的基礎上,輔以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配合小組討論,即興演講等課堂活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小組討論、小組辯論、訪談調查等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或者展示一些語言對象國家的圖片等,讓學生了解國外的歷史和習俗;或者使用外語片,視頻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或者向學生推薦外國文化讀物,以增加他們對跨文化問題的理解。
3.加強跨文化專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將設計專題教育部分,并舉辦跨文化交流的專題講座,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它可以涉及傳播學研究,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商務溝通等內容和基本的溝通培訓,包括問候、相互介紹、電話禮儀和感謝道歉等。如果忽視文化研究,跨文化意識薄弱,往往會出現尷尬的現象,如詞語模棱兩可、觸犯禁忌、數字使用有誤、中國式表達等。因此,通過各種形式的專題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準確把握語言的實際含義,了解他們需要遵守的基本規則和行為,以便學會得體的跨文化交流。國際視角教學模塊旨在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對一些國際問題的基本判斷和理解。
其他主題如跨文化貿易談判。曾有位美國資深企業家斷言:“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美國的投資和貿易額可能會比現在翻番?!笨梢姡行У目缥幕勁胁粌H可以化解矛盾,而且還可以帶來協同效應,從經濟上創造利潤。可以看出,這種跨文化的專業知識學習對于未來的國際工程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基于卓越工程師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培養為導向的實踐體系的構建
除了課程外,學生還可以參加各種課外學習活動。充分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探索文化知識,發現文化差異,體驗文化沖突,并練習跨文化交際策略。學生還可以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增加他們學習外國文化的興趣,培養交際能力,增強他們的協作和集體榮譽感。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為學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應對未來挑戰的實際機會。具有跨文化素養和能力的畢業生通常就業率高,適應性強。
1.配合課程版塊開展團輔活動。通過團體輔導活動,以自我管理、創新能力、有效溝通、自信的言語、職業禮儀、團隊協作、項目管理和職業道德等單元項目積極培養學生在國際交流中必須具備的核心價值觀,如愛國主義、正直、專業、尊重多樣性等,以及交流,團隊合作,勇于擔當,持續創造,持續學習等其他核心競爭力。
2.豐富活動形式,打造實踐平臺。創建微信公眾號,招募志愿者,及時發布相關國際化工程師培養的相關資訊,推廣跨文化交流的知識。成立跨文化交流骨干成長訓練營,其成員參與培養團體輔導活動志愿者隊伍,實現大學生生涯教育朋輩影響傳遞。組織開展科普講座、創新創意沙龍等形式活動。
三、在全面提升卓越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礎上,要加強培養新時期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中華民族就沒有偉大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持續了數千年,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特征及其發展歷程的自覺反省,將使他們對中國文化固有的生命力保持足夠的信心。
1.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靈魂,構建現代文明的精神價值體系。通過學生閱讀或教師授課,將歷史文化經典中的愛國思想影響和教育學生。讓學生懂得熱愛國家、熱愛人民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高尚品格。要激活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資源,求真務實,針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的放矢的培養他們的務實態度。
2.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引導,內化入心。立足立德樹人的基本使命,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育和主題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種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實踐養成,見諸行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和重要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開展高揚國旗,入黨宣誓等具有莊嚴感的各種儀式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真諦和本質。
參考文獻:
[1]郭書法,甄長慧.試論跨文化環境中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J].繼續教育研究,2009:113-114.
[2]夏軍英.新形勢下高??缥幕逃F狀分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63-64.
[3]夏軍英.增強高校跨文化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93.
[4]許國彬.大學生跨文化學習能力與文化憂患意識的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