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展開,以四個核心素養為基礎,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及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基礎的三維教學目標進行綜合調整,形成對學生能力與品格的統一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資源,把握這一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進步的重要媒介。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體現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中所特有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樣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其內涵主要分為積累、預感、表達和語境,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為教師對學生語言文字積累和運用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語感形成的培養以及學生能夠在語境中運用合適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詞句,對一些優美、經典的語句或段落進行摘抄,促進語言的建構。此外,對于語言的建構還不應只體現在單純的背誦和摘抄上,必須要讓學生能夠對這些語言知識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記憶。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語境描述的美感和其對語言的精妙運用,進而感知語境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這都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感悟的多個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善于抓住文章主旨,深入感知語言結構及其意義、情感內涵,升華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和理解。從語言實際出發獲取對認知對象的詮釋過程才是語文教學的內涵。
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核心素養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樣重要,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化表達方式,而思維也是語言的載體,二者緊密聯系。思維發展的內涵大致可分為靈感、想象、推理和批判,而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培養的是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大多表現為多反思、多思考、多質疑,最終形成語文思維。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練習內容的安排著重體現著“直覺與靈感、聯想與想象”這兩個思維。小學作文大多以記敘文為主,通過寫人、寫事、寫景、寫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思維。再者,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語言優美、文學色彩濃厚,而且課文內容豐富,情感表達多樣,在讓學生積累文學語言底蘊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積累,進行仿寫練習,使其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如習作練習中的“觀察日記”等,通過讓學生觀察事物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發揮想象,發散思維。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體現
審美的鑒賞與創造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美的體驗和感悟,審美的鑒賞與創造這一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體驗與感悟是該核心素養的內涵之一,旨在學生通過閱讀和欣賞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和段落,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例如,寫景的課文,描寫大自然神奇的課文,贊美山川河流,表達作者對自然景色無比熱愛之情的課文,都有著豐富的優美語句。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中描寫入山時的景色: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再如《桂林山水》中的對比和比喻,繪形繪色地將人們引入了桂林山水的意境中去,以“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進行作陪襯,突出漓江水的奇異,在比較中進一步讓讀者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除寫景、寫人、寫物以外,敘事性和議論性的課文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語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將語言描寫及手法內化,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切實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四、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的體現
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旨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幫助自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不乏豐厚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以古詩詞、寓言故事或是成語的形式在進行傳承,以古詩詞來說,其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達到了50%以上,其不僅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而且是任何語言文字形式都難以超越的,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清平樂·村居》中,詞人以簡單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出了農村中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畫面,寥寥幾句,卻將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給讀者呈現出了一種清新淡雅的風格。
小學語文教學是傳遞語文知識的載體,還有文化育人的作用,并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以及必備品格也是具有緊密聯系的。因此,教師要注重運用語言文字工具,表達人文內涵,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資源,表現有利于小學生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品質與文化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蘇學慧.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中國高新區,2018(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