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蓉蓉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和核心,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使學生更為透徹和深入地理解語文學科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素養即學科核心素養,這些所習得的素養能夠在未來生活中融入生活,是個人與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熱愛祖國的情懷等。
一、寫作教學中展現語言運用能力
在小學階段進行習作教學符合小學生智力和心理發展的條件,因此認真開展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將會為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供堅實的后盾。例如,首先是寫作方向的確定,教師先為學生設定生活化寫作方向,如關于假期游玩所見所聞類《我的快樂假期》《國慶節見聞》等,關于日常生活類《我幫媽媽做家務》《超市購物》等,關于日常觀察類《我的微型“雨林”》《我們家的小烏龜》等;確定方向后是素材的積累,生活類的題材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獲得,其他類型的題材也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另外最重要的是豐富詞匯量,提高文字功底,這就需要學生增加閱讀量,注意平時的語言積累;最后是寫作時的技巧,這方面需要教師的培養和有效的訓練。詞語的積累可以通過督促學生加大閱讀,在閱讀課中引導學生掌握詞匯的方式,以及習作課上讓學生進行仿寫來訓練。通過臨摹提高學生的語感,或者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比如玩成語接龍游戲、開辦“散文賞析大會”“作文鑒賞會”等,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
二、課外閱讀中培養文字理解能力
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應該僅僅靠課本知識的灌輸,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視角,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閱讀活動。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狐貍分奶酪》一課時,先讓學生回憶之前聽過或看過的有關狐貍的故事,想一想狐貍在這些故事中都是什么樣的形象,學生通過回憶以及自我認知,認為狐貍是“自私、狡猾、奸詐”的形象,教師讓學生認真閱讀這篇文章,想一想在這個故事中狐貍是什么形象。學生讀完后認為狐貍是自私、愛貪小便宜的。接下來,教師繼續讓學生閱讀,想一想本文主要想要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最終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要一味地“講”,要少說多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通過某個字或某句話,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最終找到答案,鍛煉其語言理解能力。
三、思維導圖中提升語文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有助于激活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刺激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例如,在學習《霧在哪里》一課時,首先要做課堂主題的導入,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見到的霧是什么樣的,生活中有關“霧”的諺語或成語有哪些。學生通過結合生活中以及書本上的所見所聞,積極地響應教師,課堂氣氛被充分調動。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看幾張關于“霧”的圖片,圖片中的霧形式各異,春夏秋冬的霧各不相同,地勢不同也會影響霧的形態。學生無不贊美大自然的神奇,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正題,先讓學生閱讀文章,找到文中的生字生詞,將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句標出,概括段意。將句子拆分,讓學生進行填空和順序排列,鍛煉學生的語言理解,再通過一系列提問,引導學生跟著文章的主線思考,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鍛煉學生的思維。
四、支架式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學習者的心理發展是開放的,具有無限可能,由此,為他們提供最簡單易懂的支架,直接激發其通感審美恰恰是對他們進行審美能力培養最有效的策略。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晦澀的文字、抽象難以理解的標點變化完美地演繹出來,幫助學生感知、內化、吸收。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逐漸對美好對象的變幻產生濃厚的熱情和興趣,這種油然心生的熱情和興趣正是學習者們通過感官的協調配合所觸發的;再比如《日月潭》,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章,在文中找到有關景物描寫的句子: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教師引導學生找到句中的修辭手法(比喻),并思考作者將雨后的日月潭比作什么,從句子中的“蒙蒙細雨”“輕紗”“朦朧”“仙境”等詞語,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圖像,感受日月潭的美麗,體會語言的奧妙,通過好詞佳句的積累和賞析,提高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體驗和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之上,關注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體驗,在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中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17-19.
[2]胡曉容.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的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