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茲光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生活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結合。主要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方式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課改;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
在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主要依靠單純的知識點教學,很難提升實際教學的效果。為了滿足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分析潛在的影響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存在不少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思想品德教學水平的提升,無法滿足當前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文章主要對如何做好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展開論述。
一、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下面主要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存在的不足展開論述。
第一,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思想品德教師依然采用傳統說教的方式,把成績作為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學習。并且思想品德課程不屬于主課,很難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主要由于這門課程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升學。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滿足當前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第二,思想品德教師非常重視思想品德理論的教學,忽視了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在以往的教學中,小學思想品德教師主要采用簡單的心理教育為主,甚至是兼職老師,缺乏針對性的培訓,對學生學習和人格培養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枯燥,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無法通過學習思想品德提升自己的素養,這對學生以后學習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第三,從教學方式上講,有的教師不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缺乏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同時,有的教師沒有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開發思想品德校本資源,這對思想品德教學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小學品德教師要重視對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的開發,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從而滿足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方法分析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水平,教師要嚴格按照新課改的教學目標,采用生活化手段,讓學生更加易于接受課堂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健全學生的人格,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第一,回歸學生生活。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方面,為了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廣泛搜集教學資源,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養成良好的思想觀念,積累生活經驗,形成初步的人生認知。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生活化手段,把思想品德教學真正回歸生活,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為學生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滿足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為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讓他們充分體會生活的真諦。在利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主動的探索,真正開發學生內在的潛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活力,通過參與生活化教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時,教師要把思想品德與學生生活真正結合起來,進一步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加強學生啟蒙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以后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建立完善的教育環境。在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為了提升教學水平,教師要整合各方面的因素,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激發學生實際參與的積極性,獲得更多的感悟。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充分體會社會的艱辛,讓學生感恩,積累社會經驗。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動手能力,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不斷總結實際的教學經驗,讓教學回歸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提升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盧金書.論如何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24,61.
[2]陳曄.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