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平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造性思維;問題設計
一、問題要有挑戰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提問題是多么重要了。當然提問題也不是什么問題都提,要注意它的意義與挑戰性,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不合適。唯有那些“跳一跳,摘果子”的問題對學生的發展才是最合適的。教師要合理運用這一心理特點,帶領學生共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
聽一位優秀教師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他的問題就設計得很好。在學生探索出用符號、文字、圖形、字母、數字等方法表示有規律排列的過程后,看似完滿地將要小結了,誰知老師話鋒一轉,問:除了剛才這些方法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很快地算出來19個是什么呢?
問題一出,學生立刻思考起來,一會兒就有很多孩子舉起手來。
生:老師,我還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求,先算出規律里幾個為一組,把總個數除以它,算一下有幾個組,沒有余數就是組里的最后一個,如果還余幾個,就是組里的第幾個。
師:這種方法可以嗎?你們最喜歡哪一種?
生:這種方法可以,而且很簡單、很快速。
……
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很好地把握了“最近發展區”的特點,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上,加一追問,讓學生能不斷思索,“跳一跳”思維就豁然開朗地打開,也讓學生嘗試到了“摘果子”帶來的愉悅感受。
二、問題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思維是與保守性、封閉性思維相對立的一種積極參加的思維方式。它是人類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思想源泉,有了這種思維才能創造文明、創造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設置也要注意開放性,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讓數學與生活、與世界接軌。
小學數學中的“乘法分配律”對于孩子來說比較難理解,也很容易出錯,是教師比較頭疼的一個知識點。若在教學中對原有的教學情境與提問進行一些改動,不像傳統的教學從一個公式轉到另一個公式,而是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與情境,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一位特級老師的“乘法分配律”教學錄像是片段。
師:我去買冰棒。這是什么?(在黑板上貼了三塊錢)
生:三塊錢。
師:我去小區的店里買了一根冰棒,一根三塊錢。誰來說一說,這三塊錢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根冰棒的價錢。
師板書:冰棒3元每根
師:同學們表現非常好,那老師現在開始買了,注意看(在黑板上貼了2根冰棒貼畫),幾根?
生:兩根。
師:老師正準備付錢,發現冰柜里其他同價錢的冰棒顏色好漂亮,就想多買幾根回家,你看,我又買了幾根?(貼三根)
生:三根。
師:是呀,我又買了3根。算錢時,和店里的老奶奶和小姑娘開了一個數學小玩笑:“老奶奶,我第一次買了兩根冰棒,第二次買了三根冰棒,我一共得付多少錢呀?您和小姑娘同時算,看看誰算得快呀!她倆就同時算起來,哎,價錢一樣,正確喲。付錢時,我問她們是怎么算的,兩個人算法不一樣喲,你們能知道她倆是怎么算的嗎?來試一試吧!
孩子們聽完就開始低聲交流,在本子上演算出來。
生:老師,我想老奶奶可能是這樣算的。3×(2+3)=3×5=15(元)先算一共買幾根,再算一共付多少錢。
生:老師,我想小姑娘可能是這樣算的。3×2+3×3=6+9=15(元),分別算出第一次、第二次各付多少錢,再算一共多少錢。
……
通過開放性的情境與提問,讓學生猜測老奶奶和小姑娘的不同算法,自然而然地過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不讓多年的教學把思維給定式,這是多么具有開放性提問的課堂呀。學生在這種課堂里思維是多么的自由與放松,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三、問題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這才是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傳統的數學學科知識給人枯燥、刻板的印象。學生都有點畏懼心理,與數學不親,導致學不好數學。所以,教師要努力在設計問題時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覺得學數學其實也沒那么難。
教學案例:“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片段。
師:你們感覺面積是研究什么的?
生:是研究平面的。
生:是研究物體的表面的。
師:同學們心里明白,但是表達得不夠到位,那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物體的面積吧。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什么感覺?
生:數學書封面平平的。
師:再摸一摸作業本的封面,哪個大?哪個小?
師:生活中還有許多物體有這樣的面,你能找一找嗎?互相說一說。
生:鉛筆盒面和桌面,哪個面大?
生:桌面大,鉛筆盒面小。
生:老師的手掌面大呢,還是同學的手掌面大?
生:學校的操場面積小,人民廣場的面積大。
生:海洋的面積大,陸地的面積小。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生活中的物體都有面,它們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在數學中,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
初步建立的面積概念通過老師的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由抽象到具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一次小飛躍,也使學生對面積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好的生活化提問也使本節課的教學有了良好的開端,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要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創設生活化、挑戰性、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迸出更多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