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英
“百以內數的數法和組成”是人教版數學第二冊百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四步”教學法,即,引導感知、啟發操作、促進升華、強化練習。
學習本節課內容要先從數100個數入手逐步由表及里。因此,進入教學第一步:引導感知,亦在充分發揮電教媒體鮮明直觀、生動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用知識本身的誘惑力吸引學生,激發求知欲。
教學伊始,教師首先問學生:誰會從1開始數到100,學生的小手一下子都舉起來了。這時老師不要讓學生馬上去數,因為問題的目的不在于此,而在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順勢出示投影片,大公雞吃米圖,告訴學生,這只美麗的大公雞已經吃了20粒米,請你們順著20往下數,看它一共吃了多少粒米。然后分別叫到幾名中差生站起來數,其他同學在心里數,以此滿足所有學生的成功感。對于數得慢的學生,教師演示的動作就要快些,對于數得快的學生,教師演示的動作就要慢些,這樣教學既能使學生在愉悅中感知數與實物間的對應關系,又能喚起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聯想,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使學生感到“課伊始,趣頓生”。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來掌握百以內數的數法。也就是進入教學第二步,啟發操作,亦在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揭示原理、顯示過程的特點,啟發學生動手實踐,突破數數教學的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于如何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教學三步走:第一步“教”學從20數到30,著重突破29到30的難點。再一步“扶”學從20數到40,著重突破39到40的難點。最后一步“放”學從30數到100,著重突破9到80、99到100的兩處難點
教數一步時,教師操作微機,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圖上有幾捆小棒?一捆有幾根小棒?兩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之所以這樣教學,是因為此處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點,在20根小棒的后面,先添上一根小棒,讓學生想,圖上有幾捆零幾根小棒,是幾個十和幾個一?是多少?之所以這樣教學,是因為此處是新知識的增長點。然后,再一根一根的添小棒,邊添邊數到29,這時教師要強調一下29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教學,一方面是為學習數的組成做鋪墊,同時,也為解決難點減緩了坡度。然后老師在29根小棒的后面,再添上一根小棒,問學生現在是多少根小棒,你怎么知道是30根小棒,使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九根單根的不夠捆成一捆,再添上1根,是10根,夠捆成一捆,與原來的兩捆合起來是三捆,即30。這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遍,再指名中差生重新看微機演示,說說29后面再添1根小棒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是30的?這樣學生是否有了正確的思維,通過語言表述,馬上就能反饋出來,便于教師及時掌握信息,把握教學進程。
在此基礎上扶著學生數數。讓學生學著微機演示小棒的樣子,自己在準備好的兩捆小棒后面一根一根往上添,邊添邊數,到39就停下來,在學生數小棒時,教師要看一看是不是有的學生數夠10根沒有捆上,教師要看這樣的學生多或少,來決定是高聲提醒全班同學注意,還是低聲個別指導。當學生數到39時,教師扶一把,可以提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在39根小棒的后面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是40?如果添上兩根小棒呢?讓學生邊擺邊說想的過程,這樣既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的直觀操作與語言表達融為一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思維的熱情。
學生理解了39的后面為什么要數40,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接下去數到100了。因此,也能很自然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上來,但這并不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完全沒有了,而是一方面教師要進行巡視指導,掌握好、中、差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要重點查看差生,讓他們說說49、59、69、89后面數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由于數過50,數比較大了,又由于數到100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十、百之間的進率關系,因此教師要做好兩次點撥,一次可在數到79時,讓學生停下來然后讓學生看著微機上的小棒,說清楚79后面再添上一根小棒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是80?另一次,是在學生數到99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弄清楚同樣的問題,學生在數到100時,語氣都會有所不同,98、99平淡,數到100語氣就會加重,而且心里也要很興奮,因為在一年級小學生看來,100是個很大的數目,學生帶著喜悅的心情去學習,樂學的心態便會油然而生。
教學時,要先總結出數數的結論,再總結出數的組成的結論,因為這是教學的兩個重點。總結數數的結論時:先讓學生想出一個一個數到100是一個比一個大1的數,10個一是10再10個10個的數到一百,是一個比一個大10的數,10個十是100,最后想想10個10個地數,和數誰的順序是一樣的。從而掌握一、十、百都是計數單位,它們之間是十進關系,接下去學習100以內數的組成,它既是上面學習的發展,也是下一節課理解數位意義的關鍵,因此這里我設計教學三步走:首先,“教”學任意兩位數的組成,再“扶”學整十數的組成,最后“放”學一百的組成。
這樣通過多媒體啟發后,能很自然引導學生概括出百以內數的組成規律。一方面提示和建立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即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從感知經過表象,達到認識,因而能夠充分體現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不僅是“數學活動結果”的教學。
以上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經歷了意向、感知、表象、思維的過程,既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數100以內數的數法和組成,并要求在頭腦里建立起數數及數的組成的表象。
總之,從學生實際出發既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組合功能,讓學生在看一看、動一動、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中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