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亮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對知識學習有較強的興趣度,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抓好興趣點,能在合理調動學生興趣的前提下,開展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主要概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提升的有效方法,旨在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的具體使用價值,能積極地融入課堂活動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效果;思考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從課前備課、教學導入語、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入手。教師通過優化上述教學環節,能更好地跟進教學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要重視備課工作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學生應掌握Windows畫圖與Office辦公軟件的具體應用方法。由于這是未來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且難度系數較低,所以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并在訓練當中快速熟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有較高的興趣,但如果教師沒有精心準備教學內容,沒有對內容的講解進行有效組織,沒有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十分連貫的講解,那么學生的思路便會受到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課前備課,同時也要備人,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針對性地設計解決方案。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仔細研讀后找出教學內容中的難點與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演示,更好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
例如,在學習Windows畫圖的使用時,這一軟件中有非常多的工具需要教師向學生進行介紹,同時還需要教師給學生講授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有效技巧。講解菜單命令時,如果教師使用演示教學的方法開展教學,那么學生便會通過觀察很快地掌握命令的使用方法。但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當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操作時,便會出現很多學生無法順利完成操作任務的問題,學生無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將畫圖打開后,便在面板上隨意地畫幾個線條便偷偷地去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而班級當中的人數較多,教師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所有的人身上,無法保障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內容中。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解畫圖程序使用方法時,預先準備好精美的圖片,讓學生從自己準備的圖片當中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進行研究,之后動手進行嘗試繪畫。每節課教師都可以為學生講解幾個畫圖技巧,使學生能夠利用教師講解的技巧順利完成繪畫任務。當出現一些學生仍然無法完成繪畫任務時,教師便要對其進行調查,找出具體原因。這樣便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學工作效率,使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程序的使用方式。
二、要注重巧設導入語
課堂教學導入過程中,重視教學語言設計,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調動,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要重視導入語言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導入時可以使用“亮點”導入,既將課堂教學內容中的精華提煉出來,采用趣味性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加強關注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游戲展開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地進入信息技術知識點的學習狀態當中,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且利用文字和影音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激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進入知識的海洋中進行探索。
三、要注重使用好教學評價
教學活動開設期間,教師要做好教學評價,能在階段性教學評價開設期間,讓學生了解每個階段的學習現狀,做好適度的階段性調整。避免教學過程中進行期末統一評價,忽視學生平時學習狀況的提升,這將十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在每節課或者每個單元知識內容講授完成后,需要給學生營造思考空間,并給學生一次或者兩次機會去嘗試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激發求知欲望。
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需要對沒有完成好的學生給予適度的鼓勵,并鼓勵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到不足,從而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度。例如,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分別為電腦小報、幻燈片制作、Word編輯這類基礎性的操作環節,教師應在課堂上對學生做適度的點評,講解其中存有的共性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點評時,需要肯定學生的思維,并了解學生知識細節的完成情況。作為教師需要從教學引導者的教師適度的引導學生,以樹立學生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并要適度提出建議和改進意見,讓學生不斷獲得進步。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知識的合理化傳授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做好教學規劃,能在深入探知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理順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部分,并能在課堂上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講授,能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做教學引導,進而以通過適度的評價深化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讓小學階段的學生更愿意參與到信息技術課程中來。
參考文獻:
[1]吳小源.淺談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學電教(下),2016(17):32-33.
[2]王云康.淺談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提高教學有效性[J].考試(教研版),2017(2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