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崢
摘 要:音樂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在新時代的融合,可以促進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進而培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歌唱教學和音樂欣賞兩個方面對新媒體環境下音樂和文學知識的融合教學進行研究,以期讓文藝和時代的發展相適應,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音樂教學;文學知識;融合
世界上諸多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都和音樂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在音樂上表現出的興趣和技能充分說明了音樂啟智。而我們認識音樂的途徑除了旋律本身,還有文字的配合,它們組成的一個個語意單位讓對音樂理解和學習變得更加“詩情畫意”。
因而又有“文學開蒙”的說法。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后,音樂和文學都呈現出一種快餐化的趨勢,啟智和開蒙的質量也大幅下降,如何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讓小學生通過享受高質量的文藝培育核心素養,成為一個具有深遠價值的議題。
一、歌唱教學與文學知識的融合
(一)吐字歸音的訓練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語言表現文學主題,傳遞文學之美。唱歌則是用音樂的形式去挖掘和表現文學中蘊含的意義和美感,借此引起觀眾的共鳴。但是音樂和文學知識都是比較抽象的事物,它們的結合必須有一個具象的載體。所以學生歌唱時候咬字一定要清晰就成為一個可以操作且具體的要求。咬字需要做到“出頭清”“引腹正”“歸韻準”。這雖然是歌唱的技法,但是與語言的發音原理是一致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歌唱訓練時,必須通過練習哼鳴、閉口音、開口音等,來訓練學生找準發音位置,為聲音和文字的結合打好基本功。當下有很多聲樂訓練視頻,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隨堂練習,以聲情并茂的形式豐富基礎訓練,這是歌唱與文學結合的第一步。
(二)韻律節拍的訓練
詩樂同源,兩者的發展歷史是可以合為一體的。這一點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后來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兩顆耀眼明珠的唐詩與宋詞,也是配合著音樂演唱出來的。它們重視格律,唱時既可委婉連綿,又可節奏鏗鏘,是音韻、格律教學的最佳載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演唱和朗誦中,把音樂和文學的學習融合在一起,這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但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小學階段必背的75首古詩詞的節律教學,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借助新媒體中數不勝數的公眾號、音頻播放軟件等,才能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教學效果。以《七律·長征》為例,讓學生先通過“聽”得到感性印象,然后在曲譜上對照音頻,畫出節奏和強弱,這種自主學習和課堂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進而通過自學自悟遷移到其他詩詞的學習上,使學生掌握詩詞的節律知識。
二、欣賞教學與文學知識的融合
(一)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凝結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情感,還是對創作時代的反映。例如《土耳其進行曲》并沒有土耳其風格,創作者破除了當時的創作俗套,用新穎別致的方式成就了這首的經典曲子;《百鳥朝鳳》反映的是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的民風民俗和日常生活;《靈鐘隱聲》由古詩《楓橋夜泊》改編而來……可以說,任何一部音樂作品背后包含的因素都是極為豐富的。這些因素可以反映客觀現實,也能體現藝術加工的精妙。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渠道去搜集相關的資料,然后到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以此深化音樂的形象,感受音樂之外的魅力。這一點尤其適用于對古風古曲進行理解,例如音樂課本中的《江雪》《江南好》等,都是古詩改編的音樂,它們的意境優美,蘊含的文學知識豐富,還被今人改編成了濃郁的“中國風”流行歌曲,如果教師能夠以古連今,詩樂相和,必然會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二)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
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音樂場景在課堂上是無法還原的。但是它們和學生的真實生活距離較遠,不做一些技術處理,僅憑學生的思維很難“感同身受”。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新媒體技術拉近學生和作品的距離,讓學生走進歷史也走進藝術,揭示文學創作的源泉。例如《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等,都是反映抗日戰爭的作品,細覽我國的文學發展軌跡,抗日戰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內容,很多作家也從中涌現了出來,利用新媒體播放戰爭歲月的留下的影像,發動學生去收集有關戰爭的資料,生成個人對真正的情感感受,然后寫成觀后感,在課堂上交流,在這個基礎上欣賞歌曲,才能達到啟智開蒙、升華情感的教育目標。
文學和音樂都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新媒體的到來拓寬了文學和音樂的內容和含義,也讓學生的參與程度變得更深。因此,音樂教師有責任將音樂和文學鏈接起來,整合兩者相通相融之處,在技術手段的輔助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彩霞.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文學素養培育路徑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王琴.文學與音樂完美交織:詩詞意境之小學音樂教學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6).
[3]馬瑜慧.新媒體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