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冰
摘 要: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擁有著迫切的身心發展需求,只有學好語文,他們才能夠學會識字、寫字、說話、表達以及交流互動并且融入生活中去。學好語文,還是小學生接觸和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很重要的一面,它是小學生識字、寫字、表達交流以及融入生活、深化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理念之下,小學語文教師勢必要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生活和社會的有益內容引入到作文教學之中,以夯實小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提升小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交流的能力,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新課程;理念;創新
一、善于觀察生活
生活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小學生一切興趣和好奇心的來源,反過來也是小學生認知生活,認知世界和學習知識的動力。小學生是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千奇百怪的事物的,但是小學生因為觀察能力弱、判斷能力差、認知水平低等原因,對生活的觀察卻常常是“泛泛而觀”,觀察了許許多多的事物,卻也都是現象級、表面級的,比較膚淺。而小學作文教學主要就是圍繞著小學生對生活、自然的描寫和對情感的表達這些方面寫的,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必然影響作文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教導小學生觀察生活事物認真,多問“是什么”“為什么“;在遇到新事情時,不但要去認知其中的片段,還要嘗試著認知全過程;總之,教師要幫小學生樹立起愛觀察、善觀察的意識和方法,增進小學生對生活事物的了解和感悟,提升小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三年級語文上冊習作3中,給出了一張自然的底圖,要求小學生添加幾種動物并涂上顏色,然后再將這幅畫用作文表達出來。小學生經過課下的認真觀察,積累了很多的生活的和自然的情景,在添圖和寫作時就更加順暢了。比如,有的學生在河里添了魚兒,河邊添了青蛙,寫出了“青蛙和魚兒”的故事;有的學生則在天上添了飛鳥,樹上添了松鼠,寫出了“鳥兒和松鼠的對話”的作文;等等。因為有生活經驗的加持,他們的小作文寫得比以前生動活潑和有趣多了。
二、勤于課外閱讀
小學生的求知欲很強,可塑性也很高,抽象思維比較突出,但是由于他們的心智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抽象思維很弱,理解能力一般,語言組織水平也參差不齊,在寫作文時不知道怎么下筆,或者下筆后寫得沒條理、沒重點、不生動、內容散亂等,另外,小學生在作文方面缺少技巧,缺少積累,也缺少方向的指引。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展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學,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中拓展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量,以此擴充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提升他們的語文感知能力和創作靈感,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為他們指明作文寫作的方向。
具體地,教師要善于引導小學生借鑒學習課內課外的讀物的寫作風格和技法,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小學生接觸的多是寓言童話等通俗易懂、充滿童趣的文章,通過在課外閱讀足量的這類文章,小學生便容易接受其中寫作風格和技法的感染,從而在寫作文時能夠更加順暢、更加有條理、有重點、有情感。
三、善用信息技術
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積極性是很高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也滲透到了小學教學以及小學生的生活之中。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適時地通過信息技術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課文內容,豐富小學生的視聽體驗,提升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水平。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讀后感、觀后感等的寫作,小學生寫起來也便更具真情實感,其寫作效率和質量都會得到提升。
例如,《沉香救母》是一則關于孝順父母的神話故事,二年級下冊用兩篇課文講述了這個故事。具體地,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播放動畫片《寶蓮燈》中的片段,或讓小學生自己回家觀看全集。其中一些激動人心的情節勢必會給小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聽體驗和情感感染,教師可借此組織學生寫觀后感,他們寫出的觀后感也因此特別真摯動人。
四、積極聯想想象
小學生是喜歡聯想的,且總是充滿著童真和靈感。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還應當引導小學生積極地聯想想象,以拓展小學生的作文思維,使小學生能夠活寫活用。
例如,我們學了《沉香救母》,那么,在“牛郎織女”的神話中,織女也被控制了,那么織女的孩子們是不是也要想辦法去救母親呢?如果救,又該怎樣救呢?教師可以借此安排“解救織女媽媽”的作文寫作,讓小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作作文,錘煉小學生的作文思維。
小學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他們的成長也非常迅速。在作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抓住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集思廣益、謹慎細致地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拓展教學途徑,并且要注重批改講評,規范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保證小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做到在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方面的開源與節流,做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趙小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訓練的有效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6(72):45.
[2]吳曉牛.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