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喬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在作文教學中巧妙地結合“思維導圖”,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
一、作文教學遇到實際問題的思考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將知識和情感通過書面語言準確地表述出來,從而滿足個體的情感表達需要,即“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學生在寫作時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遣詞造句、推敲字詞、凝練語言等,并且能夠圍繞主題合理安排文章結構,也就是布局謀篇的能力。寫作困難現象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學生存在寫作障礙,而且這一比例隨著年級的上升呈現明顯攀升的趨勢。
那么,造成學生寫作困難的原因到底出現在哪呢?綜合來說,我們認為原因如下:
首先,從作文心理學來看,寫作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加工,并及時將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寫作中伴隨著各種不同加工水平之間的競爭。而寫作困難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作者既要進行高水平加工,如確立作文的目標、進行總體計劃等,又要進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給拼寫、標點、簡單句法等。這種低水平加工與高水平加工的同時性,增加了寫作時各加工水平間注意分配的難度。
再次,小學生的內在知識儲備不足,加上畏難情緒,導致學生在進行作文的時候沒能理清頭緒,無法正確布局謀篇,出現語言表達的次序混亂等現象。
最后,傳統作文教學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傳統作文的教學中,老師多是強調寫作技法的灌輸,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寫作積極性的培養,在作文教學的課堂上,師生之間也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往往是老師“講作文”,學生“記作文”。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優勢
正是基于以上學生寫作遇到實際困難的思考,恰當使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思維導圖是對主題關系的描述,也是對主體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連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生作文教學中有其明顯優勢,表現在:
(一)“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
思維導圖的結構類似于大腦神經元網絡分布圖形。它往往是從一個點或者一個關鍵詞人手,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步擴散開來,最后形成一個相互聯系又不斷延伸的脈絡結構圖。寫作時,學生可以圍繞某個關鍵詞進行自由發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知道作文怎么寫的難題。
(二)“思維導圖”的直觀形象性有利于激發學生想象力
美國圖論學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思維導圖穿插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動的圖片和符號,能將復雜的知識體系結構直觀化、圖像化,幫助我們強化關鍵詞,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學生通過認真積極的思考,可以提出具有創造性的見解或素材;然后認真篩選,比較利弊,選擇最佳角度形成文字,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目的。
(三)“思維導圖”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學習與合作
思維導圖是一種基于大腦自然的思維方式,因此,它賦予人的思維最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師的教常常由于教師備課只備課本不備學生,缺少了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環節,無法使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激蕩,產生出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而學生的學常常由于學生在講授的教育方式下,長期扮演被動的角色,并且面對過多的標準答案與規范,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在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是“第一作者”,教師是“第二作者”,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無形中得到了鞏固。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那么在具體的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這一全新的思維工具呢?我們不僅要關注語言內容、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內容,更要關注言語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這便是運用思維導圖進行作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一)教會學生利用導圖系統地整理寫作思路
俗話說:“未先學藝先學法。”開頭難,是小學生寫作文時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寫作主動性。思維導圖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圍繞作文的主題收集、整合資源,消除“言之無物”的心理恐懼。只有學生明確了寫作范圍和內容,才能為寫出生動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利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豐富想象力
語文教師的職責在于激發思考,引導求知。作文的源泉來自于生活,小學生的智力又處于圖像記憶的階段,利用導圖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利用思維導圖確定主題、羅列素材、整理選材、構思畫圖,以此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周而復始,學生的思維模式得到了訓練,并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思維導圖越畫越順手,內容越來越豐富,作文水平也一定會越來越高。
(三)利用課堂啟發式引導師生共同繪制導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師生共同繪制導圖并完成習作,這是作文教學的重頭戲。教師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式引導,師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過于干涉學生,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完成習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總之,要將思維與作文聯系起來進行教學,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走出單一封閉的課堂,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