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霞
摘 要: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我國小學素質教育的改革。在小學英語教學方面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學模式,但是如何進行教學創新仍是一大難點。在對小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時,英語課程是重要部分之一,其改革成效較為顯著。從了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入手,分析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小學英語教學的具體創新方法。
關鍵詞:學生主體;小學英語教學;創新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方面的重要理念之一,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提升英語成績。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要積極創新,不斷踐行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來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
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小學英語教學方面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這樣的課堂中,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僅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指導。在這一模式下的教學課堂,留出更多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并吸收知識,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2.激發學生主體情感
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由于這一教學模式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題情感的激發。這樣的課堂教學通常氣氛更為活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的距離。
3.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小學課程在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時未能深入貫徹落實,更多的還是采用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想法,盡可能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協作
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協作。在協作討論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溝通想法,實現思維上的碰撞。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就討論結果進行評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創新方法
1.開展課堂人性化教學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可以開展課堂人性化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主體意識的同時,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提升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能力。例如,可以讓每個學生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然后鼓勵他們向全班分享自己英文名的含義,這一環節大部分學生會查找字典尋找具有美好含義的英語單詞,有助于學生擴大詞匯量。同時在長期的英語課堂學習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用英文名字互相稱呼,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2.開展英語情景化教學
在激發學生課堂主體情感的過程中,老師要注重開展英語情境化教學。通過與學生積極交流來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樣的課堂氛圍更有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緩解學習壓力,提升學習效率。例如,老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兒歌的英文版(如Two Tigers等)抄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唱。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掌握更多英語單詞,同時有利于他們形成英語語感,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3.開展游戲式教學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下,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的方式。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愛玩的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英語老師可以借助學生的這種天性進行教學。例如,可以組織一些與英語學習方面相關的小游戲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以組織一些小型的英語單詞競賽,通過提問搶答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并設置一系列獎品鼓勵學生參與進來。這樣的小活動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獲得學習樂趣,同時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天性,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開展合作式教學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學的方法。這一方法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布置看圖寫作任務,然后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引導學生在組內討論圖片的內容,并就討論結果完成一篇作文。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通過討論來了解每位同學的看法,并在達成一致結果后通過合作完成一篇作文。在合作完成作文時,需要對不懂的生詞一起討論解決,這不僅拉近了同學們的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擴大其詞匯量,有助于學生的英語成績的提升。
三、結束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再通過不斷的創新,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創新是積極踐行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現,有效推動了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方面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昌.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3(8):25-36
[2]吳玉龍.淺析小學英語主體性教學中的有關問題[J].外語教學研究,201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