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燕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打好基礎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做的主要有兩個大方向,第一是對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進行培養,第二是對學生數理方面的邏輯思維進行初步引導。而基礎計算能力是學生做好一切題目的基礎,也是學生無論將數學學習到哪種深度都不能停下修煉的一種能力。而基礎計算能力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計算的速度,二是計算的準確性。提升計算速度的關鍵在于學生對于簡單計算的口算能力,而提升準確性便考查學生口算精準性和驗證有效性,主要探究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培養
數學口算能力雖然在小學數學考試試題中并不會專門拿出一部分題來考查學生,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讓學生去運用這一方法來完成高效率的解題環節。學生培養好自己的口算能力,對于簡單題目的運算、考試時間的節省乃至個人思維活躍度的提升都具有莫大的好處,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開展專題教學或者將對學生這個方面的訓練構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來完成對學生口算能力的拔高訓練。這既是在為學生的未來階段數學學習鋪路,更是對學生的終生素質能力發展奠定堅實的軟實力基礎。
一、利用趣味教學吸引學生參與訓練,逐漸提升學生計算速度
口算能力培養歸根究底是需要學生自身進行堅持不懈的訓練來完成的,教師最多是起到必要技巧方法的傳授以及有限的監督作用,因此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訓練效率,教師還是需要從幫助學生提高訓練的積極性來入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尤其是低年級還不是特別高深,課程安排也并不是十分緊張,因此教師完全有時間去開展一些比較大型的趣味活動來使得學生的口算能力訓練更富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真正愛上口算訓練的過程,并自愿投入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訓練并且對訓練時間進行高效的利用。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上開展口算訓練時以同桌兩個為單位,進行兩者之間的互相出題互相計算,從而再進行雙方的共同糾錯,最終教師可以讓兩個人中的優勝者站出來向大家分享認為自己的勝利是得益于自己哪方面的品質。對于這個殊榮,學生會在自己榮譽感的驅使下希望自己在這場比拼中勝出,為了勝利學生必然會愿意投入更多時間來進行相關訓練,從而學生能夠在這種效應之下實現口算能力在短期內的迅速提升。
二、傳授簡易口算方法,提升學生計算準確性
口算因為是在學生腦海中完成的,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學生會呈現更強的靈活性,教師作為數學的資深研究者和計算者,自然會在多年的口算技巧摸索中留存下了寶貴的方法財富,因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對自己的高效口算方法進行總結,并盡可能地開展簡化工作方便學生明白并且學會使用。另外,教師應當保證方法選擇上的科學性,沒有普適性特點的方法會讓學生在條件是否滿足的判斷中耗費一定的時間,這樣做得不償失,因此教師應當在選定一個方法之前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從而保證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例如,教師率先想到的方法必然是拆解求算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時,可以以59+32這個算式為例來開展教學,這個式子可以拆解成60+30+2-1,如此再計算起來就明顯簡單了許多。這種方法借助了整數計算的簡便特點和十以內數字計算的不易犯錯的特點,使得這個方法既能夠讓學生迅速簡化算式復雜度,也能夠減少學生的出錯概率。但是這種能力的訓練養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熟練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和思路,教師應當保持足夠的耐心并用布置任務的方式讓學生每天利用這個方法做幾道口算題,從而增強學生對題目的敏感度。
三、幫助學生養成自我檢驗的好習慣,提升糾錯效率
口算簡易計算方法的傳授并不能徹底避免口算錯誤,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每次進行口算得到結果之后迅速逆向推導計算回去來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準確,從而有效避免學生因為粗心大意而失掉做題準確度的情況發生。這種檢驗方法熟練使用和檢驗習慣的養成與口算技巧教學一般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情況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短板和自己的長處,從而做到揚長補短,實現綜合口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100以內的減法運算時可以讓學生采用將差與減去的數值相加從而計算出答案是否是原來的被減數,如果符合那么就證明得數正確,如果不一致那么就代表計算出了問題需要進行及時的修正。而很多學生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的話會很難養成這個檢驗的習慣,但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對于學生來說必然會讓學生的計算準確性得到大跨度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這一習慣的培養,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口算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不多,正是教師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和口算技巧的好時機,因此教師應當在技巧教學和習慣養成兩方面兼顧,同時也做好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氛圍的優化,從而讓學生在保持熱情的基礎上完成高效率的訓練。
參考文獻:
[1]李敬忠.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能力培養探微[J].考試周刊,2016(55):79.
[2]楊梅.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能力的培養[J].讀書文摘,2016(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