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善基
摘 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數學教學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現如今仍有許多教師在采用傳統的“講授制”教學模式,不去重視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忽略他們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因此低年級的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堅持做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關鍵三大方面,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低年段;數學課堂;創新思維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一般都記憶力不持久,無法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不能夠精確感受到事物的整體。為了使學生更全面地發展,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他會主動去鉆研知識,去探索未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一般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更容易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而當他們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時,興趣反過來會不斷促進他們繼續學習,成為一種動力,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以此來取得更好的數學成績。只有當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當中時,學生才會對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去了解,去創新。否則枯燥的課堂只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更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數學成績變差。
例如,教師在進行“元,角,分”課程的教學時,可以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導入,如“同學們,你們去超市一般都帶什么呀?”當學生回答“錢”時,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課所要講解的內容。老師可以課前讓學生準備一些錢,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當學生拿出10元、5元、5角、2分等學具幣時,可以一下子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在興趣中,了解到元、角、分不同,以及它們的換算,通過這樣的方式,數學教師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還能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生的思維培養離不開動手操作,只有動手操作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智力和思維。其實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材而言,大多數都是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那么老師在課堂上,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充分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教給學生學會自己制作數學模型。當學生在親手制作時,會發現很多自己的問題,在學生發現問題時,老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思考以及自己的不斷探索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動手操作的快樂。
例如,老師在講解10以內的加減法時,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正方形紙片,在動手操作中先大概了解到什么叫做加法和減法,然后在課堂上,當老師講解到加減法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利用正方形的個數來輔助加減運算,如6+1,就可以讓學生分別數出6個正方形和1個正方形,然后加到一起。并且在學生計算完后,鼓勵學生繼續仔細觀察,讓他們想出更多計算方法來得到這個答案。老師在聽完學生的課堂發言后,總結出每個學生的表現情況。這樣的活動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加牢固記住這些定理,更加了解該如何運用。又如,在講解“拼組圖形”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先為學生準備一些圖形紙片,如三角形、長方形等。然后讓一些學生上臺觀察,并且大膽想象,拼出自己腦內的圖形,也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課本的內容進行拼圖。當老師讓學生進行任意拼圖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在任意拼圖中,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如小雞、小樹或者是不倒翁,形態各異,充滿了童趣。就連一些平時在學習上,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學也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圖像,這樣的課堂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情感發展的階段,慢慢地變得深刻和豐富起來,知道要自我尊重,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教師想要學生的創新思維更好發展,首先要和學生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因為只有平等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才能做到敢做、敢問、敢說,老師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式思維。老師可以與學生建立一種合作的關系,面對數學問題時,選擇通過與學生討論來得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跟以往的課堂一樣,只是老師一味講解,向學生灌輸知識點。讓每個學生在討論時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回答錯誤時,老師也不要直接批評他,而是加以誘導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在下一次討論中才會依舊積極發言,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當老師在面對學生平時學習時,學生只要有一點點進步,老師就應該及時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在表揚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對學習數學產生信心以及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學生二年級學了表內乘法后,面對計算題9+9+9+9+6這個題時,該如何計算。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多種方案,(1)9+9+9+9+6=18+18+6(2)9+9+9+9+6=4×9+6(3)9+9+9+9+6=5×9-3(4)9+9+9+9+6=6×7,先讓學生討論出這些算法的理由,再找出最佳算法。學生在交流時會有很多的思維發散,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思考,使創新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在面對一些題時,老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題多解的思想,利用聯想和轉化方式來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剛開始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但是老師也不用直接寫出解決的答案,而是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這些問題。在學生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敢于創新,敢于質疑的思維,擴寬學生的思維空間,特別時發散思維的培養,很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發散的思維不會受到各種知識等外界條件的束縛,敢于提出更加新奇的想法,更容易得出的解題新思路。
綜上所述,在現當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低年段的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在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得以充實,且富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曼之.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小學數學,2016(2).
[2]郭海林.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注意事項及策略意義[J].數學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