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敏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小學品德課程教材的改版,在知識框架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能力與價值觀的培養。與之對應的是,教師的角色也要進行轉變,來適應課改變化,突出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師角色
新的小學品德教材的改版,從關注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層面,融入情感、實踐的互動教學。相應,教師角色的轉換,必然需要適應教材、適應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如何關注知識的學習,如何落實新課改三維目標,如何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如何關注強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真知。這些問題的解決,依賴于教師角色的主動適應。
一、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明確引導者角色
在教育心理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源于學生自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自我的內驅力,就是要讓學生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這個轉變于教師而言,更重要的是做好教師角色的適應,教師要理解和認同導引者角色,積極創設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引領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主動去學習、建構知識。小學品德課教學,同樣要明確課程的教學定位,教師要聯系學生、聯系課程內容,引入社會生活,解決學生“知”與“不知”的矛盾。在過去,教師在梳理課程知識時,過于強調知識本身的說教,以至于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為此,教師要轉變角色,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利用故事教學來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小學生年齡小,對故事類題材較為喜歡。教師在挖掘課程知識時,可以引入故事教學,順應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將知識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結合起來,寓教于樂,讓學生去感知、去理解,從內心去加深理解,積極學習。如在學習“有了矛盾怎么辦”時,我們可以創設如下情境:上課鈴響了,某學生A急匆匆走進教室,慌亂之下,不小心將同學B的鉛筆盒碰掉在地。這時,由于時間緊迫,某學生A顧不得看一眼就回到了座位。對于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請同學們進行討論,如果你是學生B,遇到了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很顯然,這種事情的發生,學生很熟悉,討論的熱情很高。有學生提出:對某學生A的行為,應該給予批評,因為他碰掉了別人的文具盒,就應該撿起來,并給學生B說聲對不起;有學生提出:學生A的行為不禮貌,對自己做錯的事,一聲不吭,太不應該了,應該告訴老師,讓老師去批評他、教導他,如果還是不聽話,就應該教訓他;還有學生提出:對于這種情況,A學生太匆忙,不是故意的,時間很緊迫,來不及拾起,不要跟他一般見識,下次一定要注意,這次就不計較了。可見,對于情境化教學的導入,讓同學們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交流、對話,探討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應該如何去處理?我們通過學生討論,加上教師的評價與引導,最終讓同學們認識到同學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和諧相處。有了矛盾,要及時溝通,彼此寬容,化解矛盾,增進友誼。
二、強調課堂民主,擺正教師的角色地位
在小學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應有的自主性,要給予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空間。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面對新課改及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做好導向,增強自我角色意識,放手學生。在學習“父母的疼愛”時,對于疼愛的體現,我們可以設置“親情表演”活動。結合生活中最常見的吃飯情景,教師挑選幾個學生,按照家庭吃飯情景需要分配各自的角色。有學生做“爸爸”、有學生做“媽媽”,有學生做“孩子”。以課桌為餐桌,設置相應的故事,編輯相應的劇本內容,讓學生從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回憶家庭吃飯的情景,親身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表演很精彩,特別是“爸爸”“媽媽”通過做出好吃的菜,給“孩子”夾菜、給孩子盛飯等細節,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親情的熱烈,從而激發學生尊敬父母、體諒長輩的情意。再如,在學習“集體的力量”時,課堂上,教師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一把筷子,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直觀的“掰筷子”體驗中,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一支筷子,我們可以輕易掰斷,而一把筷子,我們卻無能為力。同樣,在班集體活動中,如果我們每個人各顧各的,不合作,不團結,勁不往一處使,則難以形成合力。如果我們能夠相互團結,步調一致,眾人拾柴火焰高,從中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意識,提高學生自我品德修養。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德,增強小學生健康行為習慣,教師要明確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引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內化素養。在學習“媽媽的小幫手”后,很多小學生在家里不做家務,唯我獨尊,我們專門設置“動手做家務”活動,讓學生回到家,親手洗衣、疊被、洗碗、摘菜,從具體的生活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增進對他人勞動的感激之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自我角色的轉變,要堅持知行合一,立足教學內容,把握學生主體,關注學生發展,搭建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從豐富、多樣的實踐體驗中,充實自我、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盧麗華.核心素養視野下教師角色的定位[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8):70-71.
[2]吳慶.合作學習中教師角色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8(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