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寶宏
摘 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學生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目的。農村學校的德育和城鎮相比有一定差距,既有認識和理解上的差異,也有教育方法上的不足,有必要對農村學校的立德樹人滲透教育進行研究,以提升農村學校的德育水平。
關鍵詞:立德樹人;農村學校;應用策略
農村學校的德育相比于文化教育相對遲緩。這就需要農村學校切實重視起來,不斷加強對立德樹人教育的認識,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保障學生成為心理健康、道德突出、思想正確的好學生。
一、農村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現狀
(一)重視不夠
培養學生做品學兼優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但是當前,在農村學校,由于應試教育思維的主導,致使很多學校和教師不重視德育,總是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嚴重干擾了學生的道德評斷,也激發不出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學生的興趣。
(二)方法失當
立德樹人教育要想收到成效非一日之功,但是當前的農村學校,不是輕視德育,就是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揠苗助長,總想一下子改變學生的道德不足,甚至還有一些教師夢想通過打罵達到切實糾正學生的目的,這些方法都是嚴重背離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的。
(三)師資不足
在立德樹人教育中,農村學校和城鎮學校最明顯的差別體現在師資力量上。師資力量不足,師資素養不深,師資道德不高,成為影響農村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的直接因素。一方面是沒有專門的德育教師,一方面是任課教師也沒有在課堂上開展德育的認識,加之一些教師個人道德存在很多瑕疵,無法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
二、立德樹人在農村學校的應用策略
(一)加強教育的認識
立德樹人要想在農村學校良好滲透,首先應該在認識上加強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的道德素養長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農村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建設沒有起碼的認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陋習依然主導著農村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有鑒于此,學校和教師就要加強思想轉變,以新時代的教育思想指導學校教育和生活,道德建設和學習工作要一起抓,兩手都要硬,不能顧此失彼,不能視而不見,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他們交朋友,及時發現他們思想和行為上的道德缺陷,第一時間給予糾正和改進。比如一些學生膽小卑怯,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多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在班級活動中多為他們創造參與的條件,在校園活動中多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使自卑膽小的學生走出心理陰影,迎接光輝燦爛的未來。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立德樹人教育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學生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沒有興趣。比如很多學生認識不到做一個誠實的好學生和不誠實的學生究竟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前者就值得肯定,后者就一定不好呢?學生有這樣的認識情有可原,首先是農村的大環境就是人們的道德素養普遍不高,在長時間的熏陶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會下降,對于崇高道德的追求沒有那么強烈,其次是在當前這樣一個社會環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甚囂塵上,為了掙錢和享樂無所不用其極,除非是一些特別邊遠的山區能夠獨善其身,對一般的農村學校來說是很難不受其影響的,這就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了錯誤的引導,使得一些學生誤以為誠實上當、欺騙耍滑才是適應社會的表現。對此,教師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對人生發展的種種好處。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雷鋒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雷鋒那么普通,那么年輕,但是卻憑借自己的高尚道德,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成為當代中國人的道德和精神楷模。除此之外,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也要注意適時滲透,比如有的學生責任感不強,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對此,教師就應該對那些積極主動參與班級事務的學生進行提拔,選拔他們成為班干部,對責任心不強的學生產生正向激勵作用。對樂于助人的學生給予獎勵,可以是作業本筆記本,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獎勵品,使學生認識到做一個好學生不是沒有收獲。
(三)提升教師的道德
對于農村學校來說,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相比于城鎮學校來說更為關鍵。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本來就缺乏良好的道德引導,加之很多家長都來到城市務工,使得留守學生非常普遍,在沒有大人教育的情況下,光靠學生自己去認識道德的重要性是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而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其道德思想如果是崇高的,就能對學生發生正向的引導價值。有鑒于此,農村學校的教師就要努力改變自身不足,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努力學習德育知識和黨的教育理論,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以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德育。在日常教學中要做一個修養深厚的人,關心每一位學生的道德成長,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只有這樣,立德樹人在農村學校的滲透和應用才有切實的保障。
由于學校對德育的忽視,以及農村家長在個人素養上的種種缺陷,農村學生的道德素養確實呈現出很多問題,需要在重視的同時,切實通過高效優質的方法去改善學生的道德,盡量不讓農村學生因為個人道德素養問題阻礙未來人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之兮.立德樹人是學校立身之本[J].理論與當代,2018(10):26-27.
[2]張麗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N].吉林日報,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