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侃
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就被確立為教育之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的全面貫徹落實離不開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小學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落實;“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黨的十八大中提出的教育之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立德樹人”,說到底,就是要將德育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就德育之重要性而言,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經在他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書中指出:“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于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點。”
“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離不開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換言之,教師要將“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下面筆者將以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據,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瞅準講解要領之時機,落實“立德樹人”
講解動作要領是小學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唯有讓學生清楚了解并熟練掌握了相關動作要領,他們才能夠更好地參與相關體育運動,才能在相關的體育運動中表現得更為出色。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學任務時,教師不妨瞅準講解動作要領之時機,即教師可以一邊講解動作要領,一邊恰如其分地滲透德育。
以小學體育足球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停球動作要領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各種停球的基本技巧及動作要領,還要讓學生明白在停球過程中如果抬腳過高會給身邊的隊員帶來潛在的危險。而這也正好可以滲透尊重對手、為他人著想的德育內容。
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將德育和小學體育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提升小學體育教學效益的同時,提升德育滲透的實效性。
二、立足訓練活動之舞臺,落實“立德樹人”
古語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生良好體育運動能力的獲得自然也離不開大量富有成效的訓練活動。正因為如此,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會緊密圍繞相關體育活動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借助各種教學輔助手段,采取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扎實開展體育訓練活動。
顯而易見,體育訓練活動是小學體育課堂的主體部分。因此,“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自然也就離不開形形色色的體育訓練活動。教師在設計小學體育課堂訓練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找準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立足點,進而將德育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小學體育課堂訓練活動之中。
比如,在小學體育長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訓練活動的時候,要找準滲透德育的切入點。可以想象,部分學生在長跑訓練活動中,因為意志力薄弱一定會選擇放棄訓練。而在這樣的時候,教師可以乘機滲透德育內容,讓學生深深地懂得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很顯然,教師立足于小學體育課堂中異彩紛呈的訓練活動,不僅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還能夠潤物無聲地滲透德育。
三、憑借教學評價之推手,落實“立德樹人”
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方面,評價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當學生的學習方向出現“跑偏”現象時,教師的評價能夠迅速撥正學生的學習方向,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回歸正確的軌道;當學生的學習動力出現“乏力”現象時,教師的評價能夠迅速觸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即產生不竭的動力。
基于評價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廣大小學體育教師也在不斷優化評價策略。竊以為,教師不妨憑借教學評價之推手,順其自然地落實“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
舉例來說,在小學體育接力比賽中,某小組全體成員精誠團結、奮力拼搏,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此,教師應該對該小組成員的優異表現給予及時有效的評價。教師有效的評價不僅要針對每一位成員的跑動過程、交接棒的過程,還要聚焦于小組成員的團結協作精神與奮力拼搏精神。教師對于該小組成員團結協作精神和奮力拼搏精神的評價也就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具體體現。
不難發現,教師將“立德樹人”之教育任務落實到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之中,不僅有助于提升評價的實效性,還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與品質。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時,教師要瞅準講解要領之時機、立足訓練活動之舞臺以及憑借教學評價之推手。如此這般,“立德樹人”之教育根本任務就能夠全面、深入、持續落實到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就能夠在不斷提升自身體育運動能力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思想道德品質。據此,小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也就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參考文獻:
[1]常靜.淺談立德樹人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2):51.
[2]郝慧然,常靜.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立德樹人”[J].新課程(小學),201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