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霞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教育中感恩教育已經開始得到廣泛的關注,感恩教育對于培養小學生感恩意識與感恩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感恩教育在小學校園中的開展加深,也逐漸顯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從目前小學校園內感恩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出發,針對性地提出在小學校園內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及感恩行為的策略。
關鍵詞:感恩意識;感恩行為;培養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注重感恩教育,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也是校園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時期,學生的一些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尤其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因此在這個階段強化他們的感恩意識與感恩行為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著重要意義。小學階段,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當重視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采用科學合理的措施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
一、我國小學生感恩意識及行為缺失的幾點因素
(一)社會環境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密切。現如今,許多小學生已經開始接觸網絡,而網絡中則存在著許多的負面新聞,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小學階段,學生已經逐漸有了攀比的心理,在校內往往會比較誰穿得好,嚴重的還會比較誰玩游戲花的錢多,這些孩子對自己父母辛苦賺的錢毫無感覺,認為父母都是應該的。若父母不能及時滿足自己的需求及欲望,那么還會抱怨父母,這樣何談感恩?
(二)家庭教育因素
對于小學生而言,除了在校時間之外,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便是自己的家長。若家長在感恩方面不能夠以身作則去影響教育孩子,是很難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的。現如今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于孩子非常溺愛,而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則會導致學生產生一些壞的品質和習慣。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庭都會認為分數對于孩子來講是件“頭等”大事,分數的高低決定著一切。而孩子一些外在的優秀品質是無法通過分數表達出來的,再加上家長不重視,缺少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僅僅滿足他們對知識學習的需求,進而導致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這就更加談不上學生后續所發生的感恩行為了。
(三)校園缺乏重視
許多小學重視“智”育為先,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師對于學生優秀品德的培養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法,過于追求學科分數,最終會導致智力發展與思想品德發展不匹配的現象。雖然我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許多小學已經開始實施關于感恩教育的活動,但是大部分都是趨于形式,進而產生活動效果落實不到位的現象,這對于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是不利的。
二、培養學生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的有效策略
(一)凈化社會環境
隨著小學生接觸網絡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網絡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加大凈化力度。除此之外,社會環境及輿論導向也應當積極去指導學生進行感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積極向家長推送關于感恩類型的文章及故事,讓家長學會感恩教育,同時分享給自己的孩子。社會影響方面,媒體應當積極報道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潛移默化去影響著學生,例如大家經常會聽到,社會上的好人好事非常多,電視里播放的感恩小視頻等等,孩子聽多了看多了便會逐漸形成感恩意識,同時也會對自己的感恩行為進行規范。
(二)父母教育
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必須要用合理的方法去愛自己的孩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家庭勞動,感受父母的辛苦,影響著他們感恩意識的形成。父母也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感恩行為,可以告訴孩子父親節和母親節的意義,可以讓孩子給自己準備個小禮物,父母當收到孩子給的禮物后,要感謝孩子。這樣做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的感恩的意義,還可以讓孩子在感恩行為中收獲快樂。
(三)校園多元化感恩教育
校園是培養孩子感恩意識及行為的主要場所,校園內可以精心策劃關于感恩的相關活動,活動要經過仔細審核,確保活動的有效性。在學科教育上也可以發揮出優勢,例如語文學科上就具有許多關于感恩教育的文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之后通過校園感恩活動,來進行感恩行為。
綜上所述,感恩教育對于小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社會、家庭及學校要采用合適的方式,積極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強化感恩行為。
參考文獻:
[1]呂金遠,王建新,劉玉東,等.做實“感恩教育”提高德育實效性[J].遼寧教育,2018(14).
[2]張道明.警惕校本課題研究的“五種缺失”:基于某校“感恩教育實踐研究”的觀察與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8(4).
[3]戴小媛,侯永華,梁媛.小學生感恩意識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思考[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學生感恩意識培養的實踐與途徑”(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64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