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青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數學與生活的相互轉化等成為擺在廣大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生活與數學教學相脫軌的情況下,嘗試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對數學—生活的雙向化教學的實現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生活”雙向化;教學對策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踐行新課標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既存在著數學化的教學過程,也存在著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因此數學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且數學化與生活化也不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獨立體,而是密切聯系的整體。小學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起點,其同樣也是“數學—生活”雙向化得以實現的起點。對此,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如何實現“數學—生活”雙向化進行了探索。
一、在“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引導,倘若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脫離生活化的,僅僅體現出了數學化,是無法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的,也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對此,我在數學—生活化雙向化實現過程中,往往以教學目標為起點,在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實際情況之后,在“教什么”“怎樣教”的基礎上設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以“估算”該內容教學為例,我立足學生在之前的數學學習活動參與中早已受到了數學估算思想的影響這一實際情況,初步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中常見的估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兩位數加減的估算方法;(2)在基礎知識掌握之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對所學的數學估算方法進行交流、討論,體會估算的多樣性,并借助極具生活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所探究的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實現學以致用,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選擇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師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載體、依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v觀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盡管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教材編寫人員選取了大量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但是教材是在普適性原則的指導下編寫出來的,受文化背景、地域生活習慣等不同的影響,其中所收錄的“生活內容”與某一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一定的差異。倘若教師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生活內容”向學生講述數學知識,非但無法使學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還會在復雜的生活背景的影響下加重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對此,教師需要發揮其教育機智的作用,立足教材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挖掘與其有關的內容、現象等,借此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真正地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以“認識物體與圖形”該內容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之前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自主學習任務:在生活中搜集與圖形有關的物品,并將其帶到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給了學生自主動手的機會,還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搜集中對圖形產生感性的認知,同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則鼓勵學生共享自己所搜集到的物品,并拿著學生所展現的物品引導其說明形狀,或者與之形狀相同的其他物品等。
三、在“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組織教學活動
課堂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場所,倘若教師能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生活課堂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濃濃的生活氛圍包圍中自主感知、理解數學,為其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數學—生活”雙向化教學的實現強調在新知探索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溝通教材內容與其生活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參與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豐富其數學現實,為其內化所學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退位減法”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創設了圖書角借書這一情境(圖書角有60本書,借出去了35本)。直觀的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情境觀看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現在圖書角還剩下多少本書。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問題60-35=?在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我則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主要形式,通過擺小棒、列豎式等方式進行計算。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享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還可以在生活的驅使下掌握不同的算法,提升其數學學習水平。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生活與數學關系的驅使下,從教學目標設定入手,積極地為學生引入生活內容,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數學活動參與中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冬寒.探究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12):93-95.
[2]李玉婉,周春玲.關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職業技術,2017,16(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