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喜成
摘 要:閱讀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自我感悟、品位和鑒賞的過程。由于成長環境、家庭背景、學習態度、學習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小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性差異,這也意味著解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悟。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教學
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創新型人才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高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展開個性化閱讀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個人感悟就如何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闡述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營造寬松民主的閱讀氛圍
要想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做到全身心投入。如果學生沒有投入到課堂中,即使語文教師給學生灌輸再多的知識也無濟于事。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身心放松。而且在好的課堂氛圍中,教師的教學也更有效率,這樣的課堂可以取得較好的成果。學生在這種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會更加積極思考,這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不要一味地將教參上的答案或者自己對文章的解讀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從本質上來說,對一篇文章思想和內涵的解讀只有好與更好,沒有對與錯之分。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適當放下自己的姿態,多問學生諸如“同學們是否還有不同看法”“同學們是否認同老師的觀點”等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寬松教學氛圍的營造。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越來越積極,閱讀興趣也越來越高,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個性發揮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采取多元新穎的教學方式
要想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個性化閱讀,語文教師要積極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取而代之使用多元新穎的教學方式,如小組合作教學方式、角色扮演教學方式、情境創設教學方式等。以筆者個人教學為例,在閱讀教學中,為了給學生的個性閱讀搭建平臺,筆者經常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節課的時候,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怎樣一個道理,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探討,說一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經過長達5分鐘的激烈討論,每個小組的學生都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讀。有一個小組的代表說道:“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別人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時候要冷靜思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盲目行動,也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否則很容易中了別人的圈套。”筆者朝他們這個小組點了點頭并豎起大拇指。這時候,另外一個小組的學生回道:“我們小組通過討論一致認為,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聽別人的稱贊,這是人的一個弱點,即使別人的稱贊夸大其詞,言過其實,我們也往往照單全收,甚至會因此驕傲自大。這是不可取的,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對別人的稱贊要做到理性思考和判斷,要客觀地去認識自己,切勿因為別人抬高自己而自己也跟著抬高自己。”筆者對這組學生也豎起了大拇指。接下來,剩下的小組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的解讀各有千秋,這節課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又如,在講解《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采取角色扮演教學法,讓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并且在學生扮演過程中讓其他學生一起評論誰扮演的時候語氣最像,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搭建良好的平臺。
三、建立個性化教學評價體系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之一。科學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能夠將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讓學生在適應環境以及與人交往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一般來說,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想象力以及觀察力方面。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例如,筆者有一次讓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朗讀一篇課文,這個學生的發音非常標準,但是語速比較快,毫無感情。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筆者這樣評價:“你的發音真標準,甚至都超過了老師的水平,值得表揚。如果你在朗讀的時候能夠適當放慢語速,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認為你讀出來的效果會更好。”自此以后,筆者發現該學生讀書的時候刻意地控制速度,讀出來的文章越來越有感情,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開個性化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筆者在本文中就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闡述自己的一些拙見,希望能為語文教師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蒲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