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春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小學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音樂作為小學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也將面臨重要的挑戰。要求小學音樂老師積極地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從而實現高效音樂課堂教學。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有效策略進行了幾點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有效策略研究
音樂教育的核心就是審美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有的學生還不太適應小學階段緊張的學習,通過音樂欣賞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釋放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自由地遨游。總之,小學階段學習音樂,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
一、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才能提升音樂教學效果。所以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傳統的小學音樂欣賞課堂就是讓學生簡單欣賞一些歌曲,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明顯不符,不適合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求,在音樂欣賞教材中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比如,老師可以把音樂和故事、游戲、樂器、舞蹈等相結合,讓音樂教學變得非常有趣,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森林與小鳥》教學中,這首樂曲是由兩部分和尾聲組成的,第一部分表現了寧靜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現了歡騰的大森林,其中不時地出現模仿小鳥的叫聲,表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最后尾聲部分樂隊用強的力度演奏出熱烈、歡快的旋律。課上老師先把樂曲轉換成故事的形式給學生講出來,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故事會很感興趣,所以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的歌曲欣賞環節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欣賞教學中,有的學校使用落后的教學工具,嚴重影響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音樂欣賞教學首先要具備一個好的音響。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利用它聲像一體的特點,把一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通過多媒體的音響還可以給學生帶來動聽的音樂,提升歌曲的欣賞效果。使用多媒體教學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給音樂欣賞課堂帶來豐富的知識,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苗嶺的早晨》教學中,這是作曲家陳鋼于1975年根據同名口笛曲改編的一首樂曲,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欣賞第一樂章的時候,用多媒體展示苗嶺風景的畫面,然后播放第一樂章的音樂,讓學生觀看畫面隨著音樂認真欣賞樂曲。在欣賞第二樂章的時候,多媒體放映有關苗族服飾、居住、歌舞的圖片。最后可以用PPT展示樂器口笛,給學生簡單介紹口笛,增加學生的器樂知識。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樂曲的了解和印象,從而提升音樂欣賞學習的效果,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教學的興趣。
三、重視主體性——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中,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展開教學,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長期處于這樣的學習狀態,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轉變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位置。音樂欣賞教學要面向整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中老師要采用靈活的手段,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什么教學方法。最后老師還要注重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和幫助,雖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是老師也要做好引導的工作。
例如:在《洋娃娃之夢》教學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驗洋娃娃富有童趣和幻想色彩的生活,能分辨樂曲的三個樂段,了解三個樂段不同的節奏、旋律、速度。課上先播放樂曲《洋娃娃之夢》,然后老師提問:這首歌曲是使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呢?同學們能不能給歌曲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學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跳舞的洋娃娃》《洋娃娃的一天生活》等。然后讓學生再次聆聽《洋娃娃之夢》,問一問學生樂曲一共有幾部分組成?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希望自己的回答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采用這種問答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最終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音樂欣賞教學。首先老師要找準教材中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要善于借助先進的教學工具,豐富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最后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周麗君.新課改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264.
[2]杜靜文.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率的策略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3(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