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是小學語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如何讓“問”與“思”不再是熱熱鬧鬧的對話,不再是教師在問而有答處“戛然而止”呢?很顯然,語文課堂中恰當有效的追問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結合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環節,談點淺見。
關鍵詞:有效;“知其所以然”;追問
一、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要追問其劃分理由。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都要理清文章脈絡,了解課文大意。可我發現,在理脈絡的時候,有很多孩子有他自己的小竅門,是靠文章中明顯標志的詞語,如時間的變換、地點的變換、總起句、總結句猜出來的。至于其他,卻說不出所以然。遇到這種情況,我總要在課堂上多問幾個為什么。
例如在教學《吹泡泡》一課時,孩子們在劃分段落時就有些疑惑了,第二自然段究竟要與第一自然段劃分在一起,還是要與第三自然段劃分在一起,這時就要問一問原因了。有的孩子就要以段首的“陰雨時節”做標志,顯然是不對的。這時就要引導孩子從整體入手,尋找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知道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吹泡泡的時間、地點,第二部分則開始寫怎樣吹泡泡……由此追問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從而達到有效訓練。
二、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要追問學生其想法。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幅好畫,除了具備優美的畫面,還要有點睛之筆。在小學語文中段的教學中,經常會用到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這個重點詞句的理解就一定要到位,即追問到孩子的內心想法,而不是停留與字面意思。
例如教學《父親、樹林和鳥》一課,在品讀重點詞句時,有孩子找到“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里有不少鳥。”這句話。我便追問道:“幽深的樹林是什么樣的?”“幽靜而深遠”“父親在幽深的樹林邊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鳥,可我呢?”“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父親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鳥,可我呢?”“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由此,足以見得“父親了解樹林,也了解樹林里的鳥”。我繼續問:“為何如此了解?”“因為喜歡!”至此,追問結束,為后面突破教學難點做好了鋪墊。
三、出現錯誤及時追問,讓學生知道錯在何處。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歌頌父子情深的文章,在讓學生體會父親了不起的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堂上有一個學生先找到文中相關的句子,讀完后這樣談到:“說父親了不起,是因為當一座美麗的三層教學樓已成為一片廢墟后,別的孩子的父母只是看看、哭哭就離開了,也不去救自己的孩子,而這位父親……”這時,我及時打斷了孩子的回答:“是這樣嗎?難道別的孩子的父母就不想救自己的孩子嗎?”“不!”學生肯定地回答道。“那為什么別的父母不去救自己的孩子?”我問道。“那是因為當時的狀況表明,救也是徒勞。”一個學生舉手答道。另一個學生補充道:“另外,當時非常危險,說不準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我追問:“那這位父親知不知道當時的狀況?知不知道自己的處境?”“知道。”“那他為什么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自己的孩子?”我有些激動地追問道。“他要信守他對孩子的諾言。”“他有著堅定的信念。”“因為他曾經說過‘無論發生什么事,他總會和他的兒子在一起。”……課堂達到了高潮。至此,學生已從內心和文本產生了共鳴。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有追問的意識,讓我們的孩子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由于追問存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不管是初讀課文時,還是理解課文中,或是對孩子理解出現偏差時的及時糾正,再或者是對文本情感的升華,教師及時而有效的追問,定會讓你的課堂充滿生機;定會讓你的學生思維活躍;也定會讓你與學生一起放飛夢想。
參考文獻:
[1]陳玉群.追問讓課堂教學更有效[J].教書育人,2012(28):20.
[2]季瑩.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追問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6(8):26.
[3]朱國金.讓追問造就課堂的“深度”[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2(4):56.
[4]張群紅.追“根”問“底”,點亮小學數學課堂[J].華夏教師,2017(9):60.
[5]周巧瓊.把握追問時機推進有效教學[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4(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