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翔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遞,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小學數學閱讀課堂中學生是有想象,有思維,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當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考試每次結束的時候,很多同學都發現自己明明會做的題,為什么接二連三地出錯,導致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在對這種現象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有的題目并不是很難的,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些基礎知識,可就是很容易出錯。但是有些難度的題學生出錯率很低,這是為什么呢?針對這種情況,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是學生對看似簡單的數學題沒有認識清楚,有些都是不經過思考機械地去做。
在數學答題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審題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細心,也就是數學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里面包含的數學信息。題目中給我們的是哪些信息,我們知道的相關的數學概念又是哪些。數學閱讀找出其中所有的信息很重要,尤其是小學高年級數學要求掌握的更深一層的數學知識,有些知識就需要我們平時的積累,比方說單位的換算、小數與分數的換算、一年的月份都有哪些,那些是大月,那些是小月等。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數學的效率,小學數學閱讀活動我想應該分為以下幾步:
一、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分析每道數學題的數學信息以及相關的數學信息
在教學測試過程中經常發現這樣的狀況:學生面對直接計算的數學公式往往能正確計算出結果,但是把與此相關的數學公式放入到生活環境中,或者是應用中,學生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列出計算公式;還有的學生對判斷題存在疑惑,但是只要讓他再讀一遍題目,他們馬上就能正確解答;還有一部分學生則不管是在考試中還是在平時練習中,往往第一遍會做錯很多題,但是經過仔細讀題,竟能改對不少……
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效率,就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閱讀數學文本的習慣和能力。數學具有明顯的邏輯性、概括性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通過討論、驗證、實踐等,掌握數學概念,并把這些知識設計在相應的數學題中,讓學生對已經驗證的數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掌握。
二、指導學生對有效的數學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讀和寫
通過閱讀數學題,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教給學生第一次閱讀的時候盡量把自己讀出來的數學信息寫下來,從中找出相關聯的數學信息。在第二次尋找數學信息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潛意識地知道閱讀什么?數學具有明顯的嚴謹性、抽象性等特征,這就決定了在數學的閱讀過程中必須多探究、勤思考,充分做到讀和寫的有效結合。
當我們完成閱讀后,學生第一時間就會發現完成的數學信息和我們需求的數學信息有什么聯系。尤其相對難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把知道的數學信息和所要求的數學信息列出來,根據推理找出其中聯系。
三、把握好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度
在數學閱讀問題選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根據教材、學生的學情、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所以老師要設置好問題,明確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好實際需求。引導所有學生都投入到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閱讀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很有意義。老師提問必須先深入了解學生,提問題不要偏難或偏易。學生接受能力有快慢之分,整節課的內容設計一般也是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善于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仔細理解每個數學概念的基本含義,而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公式、定義等;要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建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而不是機械地模仿老師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比如,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教給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乘以高。有一道題是這樣說的,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3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會閱讀的同學就會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等于5乘以3等于15平方米。顯然在閱讀題的時候學生沒有閱讀出來其中的隱含條件,那就是底和高的單位不一樣,在做這個題的時候一定先要把單位化統一,也就是高3米化成30分米。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等于5乘以30等于150平方分米。
總而言之,作為數學教師,隨著知識的不斷加深,教給學生初步閱讀數學的能力,對于以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數學,從中找出對應的數學信息,思考出各個數學信息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應用能力有重要作用。數學閱讀如果設計合適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自覺的學習能力。因此,小學階段高年級數學閱讀指導是我們當前必須要重視的,只有足夠的重視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也就能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