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妍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加以培養。其中閱讀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借助文字解析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在這樣單一的閱讀方式不僅是機械枯燥的,還會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狹小的教材空間之中,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養成。而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發展,影視資源以其綜合性、形象性吸引了廣大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將影視資源引入其中,不僅可以實現語文閱讀的豐富,還可以使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影視資源的輔助下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對所閱讀內容的理解。那么,我們要如何將影視資源引入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之中呢?
一、運用影視資源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最好的刺激是對激發學生對材料的興趣。導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起始環節,導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對此,我在組織導入活動的時候,會充分發揮影視片段這種光與影相結合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以《可愛的西沙群島》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導入活動開展中,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有關于西沙群島的影視片段。短短一分鐘的視頻內容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直觀形象的畫面觀看中,會為美麗的自然風光所折服。在畫面播放結束的時候,學生還會沉浸在美麗的風光之中,嘖嘖稱奇。抓住時機,我將新知教學內容與所播放的影視資源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新知學習之中,如此順其自然地開展新知教學活動。
二、巧用影視資源理解文本,掌握新知
眾所周知,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是教師、學生、文本互動交流的過程。對此,在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將學生始終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為了實現這一點,我會立足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和新知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符合其閱讀發展實際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會就閱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實現情感體驗、思維發展的閱讀教學目的。我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會將影視資源適時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借此引導學生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以《村居》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中華古詩詞》中與這首古詩有關的影視片段,在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會觀看到早春二月,生機勃勃,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高昂地在草地上放風箏的畫面。在這直觀的視覺沖擊下,學生會受到豐富的空間造型的吸引,借此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從而體會到詩人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學生仿佛穿越時空一般與詩人進行對話交流。與此同時,在直觀的影視資源播放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被有效地激發出來,其興趣的驅使下會自主地進行深入閱讀。在影視資源的繼續播放下,學生會在動靜結合下,感知到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從而有利于學生古詩詞鑒賞與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妙用影視資源組織探究,培養創造能力
在網絡資源的沖擊下,教材中有限的學習資源早已無法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這對教師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是一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為學生構建出一個新的語文閱讀平臺,借此在滿足學生語文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其語文探究能力。以《武松打虎》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并將閱讀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我結合文本內容為學生播放了《水滸傳》中的有關片段,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播放下對影視作品與文本的異同進行思考,在小組中進行積極的討論。在學生討論之后,我則會將學生引回到文本閱讀之中,就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在這樣的影視資源的輔助下,學生不僅可以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還可以在探究中加深對所閱讀內容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四、運用影視資源搭建橋梁,拓展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如果學生能多閱讀其他的書籍,其不僅可以學好教材內容,還會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其他知識進行探究。對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往往會將教材內容看作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起點,而非終點,借助影視資源為學生搭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橋梁,在拓展學生的閱讀儲備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多樣化閱讀的機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仍以《武松打虎》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后,我會引導學生自主觀看《水滸傳》,在觀看電視劇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其語文素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影視資源的使用給予充分的重視,借助多樣化的方式運用影視資源為學生搭建語文閱讀的橋梁,借此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