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平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社會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人們忙于工作謀生,所以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成為重要的課題。將進一步展開分析,以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留守兒童;教學現狀;教學對策
留守兒童在我國社會當中是人數正在不斷增加的群體。隨著社會發展節奏越來越快,農村青壯年群體開始不斷涌入城市尋求發展,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子女的父母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問題也愈發受到社會的重視。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的身心處于重要的發展期,因此要更加重視這個階段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文中將展開分析,給出借鑒。
一、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下,是隨著社會工作節奏變化而不斷增加的群體。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對于孩子的教育,責任心不足,子女便因父母的缺位而被迫面對與同齡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承受自己在這一年齡段難以承受的壓力,甚至還要照顧家中的老人,這對一個成人來說亦是很大的打擊,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學校便需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彌補因父母缺位而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規劃。但是就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許多小學對于留守學生的教育引導都顯然存在問題。其一是過度受應試思維影響,教學態度過于激進。其二是缺乏專業的心理引導體系,無法察覺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其三是教師責任感不足,不能用耐心與愛心去彌補學生的親情空缺。只有這些問題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才能讓留守學生更多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1]。
二、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一)轉變課堂教學思維
我國的核心教學思想是應試思想,以分數為判定基準,以達成分數目標為教學導向,在校內固定時間的教學過程中去完成理論引導。但實際上卻是對早期認知建設極為不利的思想,人的認知,是一個滲透于生活當中的過程,不應受到過多的條件限制,就如同我們學習漢語及英語,之所以能夠更快學習漢語,是因為有不分課上課下的認知環境,即母語化環境。對于非留守兒童來說,雖然課堂時間是固定的,但是結束學習回到家中,父母也會對其繼續進行引導,例如引導其學習一些詞匯、了解一些概念,但是留守兒童則難以得到這種突破局限的生活化引導。所以意識到這一點,教師應當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關注,許多知識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輸入,普遍是通過聊天等方式達成的。所以作為留守學生的教師,在課下時間應當起到如同親人一樣的人生引導作用,帶領學生更多地體驗生活,例如可以在春天草木萌芽時帶領學生踏青,自然地與學生交談,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這是突破局限的教學引導方式[2]。
(二)建立專業心理輔導體系
留守兒童與其他同齡兒童的生活經歷及心理狀態或多或少會存在差距,雖然不乏能夠積極面對的人,但是心理輔導對于留守兒童群體來說依然是必要的。為此校方應當在校內預留出一間或是多間心理輔導室。無論是組織校內教師參與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或是外聘專業心理咨詢師,都要確保能夠有具備心理輔導能力的咨詢教師在校坐班,在學生需要時及時給予開導幫助。同時應當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勵志的拓展訓練,激發學生的正面心理,讓學生以更加上進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面對社會。特別是在針對咨詢教師的培訓過程中,應當加入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研究以及引導技巧研究。因為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并不能單純從心理疾病的角度去思考,雖然部分學生確實會因留守生活而產生心理疾病,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只是因留守生活而形成了一種特定心理狀態,要展開進一步研究,才能更加明確,并且對學生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幫助。
(三)更多地讓學生體會溫情
我們都了解父母的角色是其他人所無法取代的,但是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的引路者,與學生父母的角色是有一定程度重疊的。特別是對于留守學生來說,其生活長期脫離父母的親情,親情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很多時候容易產生無依無靠無處傾訴的孤寂感。所以作為留守學生的教師,應當秉持責任心、愛心與耐心,將學生視作朋友、親人一樣給予關心,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這也正是許多留守學生住校的原因,在校內生活過程中,教師群體應當做到每個人都是學生的親人,真正關心其成長,這是留守學生教師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選擇成為教師,特別是成為留守學生的教師,便要意識到這一角色的神圣職責所在,全心全意,認真對待,以親情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世間的美好[3]。
農村留守學生在當前的時代是人數不斷在增加的弱勢群體,隨著父母的離開,其人生難免會產生空缺,面臨很大的壓力。這樣的現狀下,無論是社會、政府還是院校、教師都應當對這一群體的教育引導給予充分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方曉.農村留守兒童的小學英語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8(29):58,60.
[2]黃勝廣.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和對策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6):127.
[3]邱輝權.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8(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