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還有三周的時間就要期末考試了,上周結束了課程,對最后的三個單元(三個單元在一張試卷上)進行了測試。結合質量效益月,上午第3節進行了試卷講評,校長幾個領導及老師參加了聽課并進行了評課,針對本節試卷講評課,進行了特寫教學反思。
關鍵詞:教學隨筆;指導訓練;課堂考察
在上課之前,先對試卷進行了較細致的批閱,根據得分情況,把試卷分成四類:90分以上47人,80分以上51人,60分以上54人,60分以下2人。再分別算出優秀率83.9%,良好率91%,及格率96.4%。然后對學生的卷面書寫情況進行了一一檢查并記錄:書寫認真,可以加二分的有43人;可以加1分的有8人;書寫潦草,加0分的有5人。最后對試卷中五個大題,每個題學生的出錯情況進行了檢查,并做了記錄:第一大題計算,第一小題出錯的同學有2個。第二小題出錯的同學有3個,幾個同學出錯的原因是什么,進行了簡單記錄,以備課堂上使用。第二大題是選擇題,有江××等六個同學出錯,其中5名同學第2小題出錯,4名同學第4小題出錯。我分析了學生的出錯原因并在試卷上做了記錄。有的同學是沒有按題目要求寫序號而出錯,其他同學可能是因為不會做造成的。第三大題填空,出錯的同學比較少,主要是第2小題有兩個同學不會寫“余數”的“余”字。第3小題有3個同學出錯:我在試卷上做了記錄。第5、6小題,1個同學空著,沒有做,需要了解原因。第四大題連一連,只有兩位同學出錯。本題是從一輛汽車的前面、側面、后面分別來觀察,連線得出觀察到的圖像,一般情況,學生一看就會。第五大題解決實際問題,本題出錯最多,這也是本節講評課重點講解的題。
通過分析內容,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本次測試的基礎知識、重點知識和難點是什么。本次測試情況分析,包括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以及學生的書寫情況。重點分析指導學生的書寫情況,通過之前的記錄,點名到人,通過欣賞別人的試卷,找差距;通過投影儀指導學生卷面要干凈、整潔,書寫要清楚、工整、規范。通過說一說對本次測試有什么想法,滿意嗎,或者有什么該吸取的經驗教訓,讓學生來自評,來鼓勵學生主動地在測試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情感,但是對一個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在課堂上,他們還沒有學會怎樣表達,也許不夠大膽;也許不能找到語言,總之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也許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去慢慢培養吧。對此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表達、來自評,多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這種方式,在老師的評課中受到了肯定,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學生自己改錯。有些錯題學生自己是能改對的,應該給學生機會。學生在改題的時候,我來回巡視,時刻關注學生的改題狀況,還適當給予學生指導,本環節在評課的時候老師沒有提出異議。試卷講評。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為1~4大題,學生出錯不多,所以我采用誰出錯,誰先說明出錯原因后回答怎樣改正錯題的形式來完成。整個四道大題,只說明了幾個細節,精講了一道題:每件衣服釘5粒紐扣,43粒紐扣最多能釘幾件衣服?這道題是典型的有余數的除法的問題,從分析到列算式到用豎式解答到被除數、除數、商、余數各表示的意義,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理解。第五大題解決問題是本節課的講評重點,其中1~3題是有關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的,三道題代表了三種類型,其中第三道出錯最多,在講解時都做了精講細講。課后我會及時補上。4、5小題中共包含4道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初步學習了加減乘除的意義之后,第一次學習稍有難度的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是本冊書的難點,講解本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或從已知條件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在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
本節課環節齊全,注重了一二年級書寫、語言的培養及指導訓練。能指導學生尋找錯誤原因并改正,錯題講解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對進一步學習較難的解決問題具有指導意義。本節課做得不到位或不足的是:(1)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我應該及時發現并提醒或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讓不聽課的同學認真聽課;(2)課堂上應注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當學生坐姿不正時,要及時提醒,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夠。
總之,一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在學到知識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各種能力、習慣的培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我對本節試卷講評課的反思。
參考文獻:
崔陽洋,丁肖玥.基于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課堂的教學管理探析[J].新課程(下),2017(3):226.
作者簡介:王小偉(1977—),女,大學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