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可
摘 要: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網絡空間不是簡單的技術和場域概念的疊加,還包含了主體借助技術在場域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和形成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它同時具備工具屬性、空間屬性和社會屬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具有主體一致、場域重合、路徑同向和目的同一的內在契合性,這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介入網絡空間治理,并借助價值引導、規范約束、動力支撐和路徑選擇等完成介入網絡空間治理的可行性表達。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治理;網絡安全
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的契合性
1.1 主體的一致性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主體的研究和闡釋主要集中在個體網民、群體網民及其相互關系上,包括網民的基本屬性、角色生成、行為運演等。其他主體則包括網絡運營機構、社會組織等準主體,這些主體都處于交互關系中,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并規定和制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教育角度來講,這些主體可以扮演施教主體的角色,同時也處于受教主體的地位。不論是信息、知識還是智慧,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當中,沒有一個或者一類主體可以對其是全能接收的,因而主體角色也隨著社會環境和語境的變化而處于不斷轉換的過程中,只有正確理解和處理這種轉換,才能促進主體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形成教育的良性發展。
1.2 場域的重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是線上與線下兩個空間都包含在內的整個社會活動場所,強調線上空間與線下空間的深度融合和對它們的整體把握。同時,基于主體在其中活動的跨越性,延伸出了對主體存在方式的哲學思考,這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在網絡空間治理中,對其場域的關注更加強調的是一種界面之后的空間,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表達的線上空間具有重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同義表達。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場域的重合部分,它能夠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網絡空間治理提供相應支撐。
1.3 路徑的同向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空間治理的同向性,一方面是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空間治理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人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則是在達成目的的路徑選擇上,二者具有同向性,它們各自采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民主價值和秩序價值,維護和建立共享秩序,最終實現主體自由權利的獲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柔性管理手段,其面向和關注的是人的成長過程和長遠發展,具有相對的隱蔽性。而在網絡空間治理中所采取的手段總體上以解決主體當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主,因而多帶有強制性和直接性。但在本質上,二者都是一種對人的約束力量,它們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規定了主體的行為界限,這是雙方同向性活動特征在基本屬性方面的表現。
1.4 目的的同一性
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空間治理的目的,有助于主體在行為過程中把握方向,始終圍繞目的達成開展相關活動。在不同的階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共享的不同內容作為標志呈現出來.
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空間治理的需求滿足
2.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網絡空間治理提供價值引導
網絡空間構建和治理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引導,這是其對自身“走向何方”的一種追問和要求。“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網絡空間中的秩序會影響主體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網絡空間治理的目的正是為了維護和構建良好的秩序環境,給主體提供良好的成長氛圍。具體而言,網絡公共空間需要治理表明網絡主體會產生行為沖突,這種沖突在網絡空間中多以言論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行為沖突在根本上是價值觀念的沖突,在思想層面需要一種價值觀的引導,以保證主體行為的正確性和合理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不斷地輸出其價值觀。基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治理的契合性,在網絡空間的治理中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以完成網絡空間治理方向的把握,并在治理中發現問題、吸納建議、完善機制,積極推進網絡空間的構建,使網絡生態保持良性有序發展。
2.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網絡空間治理提供規范約束
提供道德規范。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的活動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不僅表現在主體對其自身行為后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還表現在主體在活動中所受到的道德約束和應該承擔的道德責任。“倫理道德規范作為網民的取舍態度和行為準則,往往具有規范實踐活動的基礎性作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網絡倫理和道德教化的引導作用,其將道德教育作為主要內容輸送給主體,當主體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進入網絡空間活動時,也就內在地為網絡空間秩序的維護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提供了道德規范。2.培育主體的批判意識和理性意識。一方面,這些意識的培育和形成以何為限承接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價值引導所秉持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對主體進行各種意識的培育是主體在網絡空間活動中自我成長的重要方面,同時其也內在地成為了一種規范限制和約束力量。這些意識的培育可以使主體保持在網絡空間中活動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這是最基礎的網絡空間治理的助力因素:主體不人云亦云,不迷惑于混亂的信息,養成并保持正確的取舍態度,有批判精神并保持理性,就不會造成網絡空間的各種亂象和破壞網絡空間的生態,網絡秩序也就會趨向穩定。
2.3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網絡空間治理提供動力支撐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引導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這種能動性包括創造力等一系列提升主體素養的能力,它為網絡公共空間治理提供主體動力支撐。一方面,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可以使主體走向網絡自治,形成嚴格的自我約束力量;另一方面,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可以使主體從自治走向他治,這表現為主體積極參與網絡空間治理的過程中,形成對他人的約束力量,例如理性發聲、提供引導等。另外,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可以促進網絡主體之間交互關系的優化,主體之間能夠積極增加聯系和溝通,發揮協同效用,進行網絡公共空間的協同治理。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網絡空間文化的整合,為網絡空間的治理提供精神動力支撐。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通過文化傳播和文化熏陶進行教育的方式,其能夠以其自身的價值導向為主引導網絡空間的文化整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中不同的信息受眾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習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其具有的技術手段優勢把握信息受眾的心理和習慣,通過影響網民心態,引導網民心理,實現文化整合。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進行理論架構的完一方面,從外而內,即綜合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結合自身特點,推進理論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必須要在對其他學科借鑒的基礎才能有所發展。另一方面,由內而外,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理解自身,把握學科的特殊性,在有所吸收和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內生發展,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范疇、理論基礎和話語體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理論完善是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的綜合,使得其能在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找到相應的契合點,在保持原則性的基礎上又能靈活應變,為網絡空間治理提供足夠而有效的理論力量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2]張忠.網絡空間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3]時影,羅亮.網絡公共空間的有效治理:目標、主體與手段[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