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萍
摘 要: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PISA的存在意義,也越發重視對PISA理念的貫徹和實施。PISA測試的應運而生,改變了試卷的呈現形式,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策略的改革。
關鍵詞:PISA測試;呈現形式;教學策略
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愈發意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逐年改革教育模式。從開始提倡“素質教育”,直到2009年上海學生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一舉成名后,人們越加深刻地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重要性。由此,PISA理念開始盛行。
二、PISA試卷呈現方式
1.重頭戲——“非連續性文本”
非連續性文本更重視提高學生的提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以數據表格為例,學生在面對一份數據表格題,通常只關注到表格里的數據信息,導致答題時,只會將表格里的數據照搬照抄,而不懂得觀察橫向、豎向數據的規律,一旦學生不能找出規律,就無法判斷這份數據表格是想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信息,也就無法將看似雜亂的數據內容轉化成有序的文字表達。而對于連續性文本來說,上下文的前后聯系,成句成段的文字敘述,已經將一些信息表達得足夠明確,學生只要認真閱讀過一遍或者兩遍,就可以直接從文本中提取到想要的信息。
2.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問題情境越真實,或者直接來源于生活,學生肯定越有熟悉感、親切感。同安區某一年畢業試卷的閱讀材料就第一次出現了非連續文本——動車票。動車票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人一般都能夠讀懂票面上的信息,然而對于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他們也許只知道這是一張由一個出發地到達一個目的地的憑證,但或許對票面上的信息只是一知半解。這道題型的出現,就是從生活實際出發,考查學生對動車票票面文字信息的理解、提取。題型來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測試的題目應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學科課程只是輔助。
三、基于PISA理念的教學策略
1.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1)避免“填鴨式”教育
“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教育改革后呼聲最高的,顯而易見,學生的主體性是不容忽視的。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最好的老師》一課為例,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以及出人意料的舉動——故意編造根本就不存在的貓猬獸信息給學生做測驗,讓學生得了零分。這種令學生生氣的做法,看似在糊弄人,實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真正讓學生意識到了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從而使得這門具有“冒險”意義的科學課,讓學生愿意主動花更多的時間去探討、去發現,靠自己去獲取知識。而學生也從中深刻地體會到: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敢于懷疑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
(2)團結力量大——合作展示
現今的課堂教學,解決問題時,經常采取個別回答的方式。這種方式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是“不通則痛”,這就使得他們更加不愿意去思考。如果能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成員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思考,人人學習,學會聆聽小組成員的發言,并適時進行補充。一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得到提高,二來能在合作中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的收獲也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生活:更愿意與別人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嘗試著解決問題。
2.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設計啟發性問題
一般一堂課的教學環節包含:了解主要內容、分析重點句、總結寫法、收獲。而分析重點句則是貫穿一堂課始末的重中之重。教師一堂的“教什么”基本已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怎么教”卻是老大難的問題。“怎么教”就體現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上,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學會閱讀。教師的提問要富有啟發性,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的是“為什么”,而不僅僅是“是什么”。我認為,既然是要分析,就要讓學生入情入境,讓他們回到生活中去——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經驗出發,以自己或者身邊的事物為例進行對比分析,學生的體驗會更深刻。“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請你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或者“請你舉例說明”。
(2)創設趣味性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一堂課有興趣,是一堂好課的發動機。教師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往往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六年級下冊第六組綜合性學習中的閱讀材料《忘不了的笑聲》為例,在對文中同學笑聲進行分析時,我適時地拋出了一個問題:“你說,我們班同學的笑聲又有什么特點?”問題一出,全班都炸開了鍋,又是指名道姓的,又是模仿的,整個班級頓時沸騰起來。我看準機會,讓學生以不出現姓名的形式,寫一小段話,猜一猜寫的是誰的笑聲。同學們立刻情緒高漲,紛紛動筆寫了起來,甚至是邊寫邊笑,仿佛他寫的這個同學的笑聲此時此刻就在耳邊回蕩。
(3)耐心等待
我們經常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會在提問之后,迫不及待地讓學生回答,從而經常性地重復問題,或是直接指定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回答。如果不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會造成學生對答題失去信心,甚至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師學會等待,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你就會發現:學生的語言組織會更規范、完整;同時,在第一個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其他人無論是進行補充,還是發表不同的見解,將會更到位、更有深度,學生在課堂上的成就感就更強。這樣以后在課堂的發言環節中,就不再是“幾個人”的課堂,而是真正的“所有人”的課堂。
參考文獻:
景生進.PISA“閱讀素養”視野下的2015年高考歷史非選擇題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