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琴
摘 要:教學資源是保障教學項目在有規劃的前提下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教學資源的多與少、好與壞都會對教學質量起到直接的影響。以小學科學教學為例,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但介于小學生的能力問題以及教材內容的有限,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并不完善,需要教師有計劃和針對性地進行優化和整合,充盈教學資源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對如何有效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展開了探討,并提出了對應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內容不僅多樣而且比較雜亂,對多方面領域的知識均有涉及,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有限的教學資源難以滿足該科目的教學需求,這也給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為了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并掌握科學知識,將整合教學資源作為切入點是一項非常有效的策略之一。由于有限的教材內容與學校師資的差異,在教學資源上難以實現統一,為了讓所有的學生與教學機構均能滿足小學科學教學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拓展、擴充、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搭配實驗器材,組成新的教學資源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了解科學、掌握科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接觸科學是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內容。盡管為了響應國家教育部門的號召,很多學校為了能夠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購置了大量的實驗教學設備與器材,但是這些實驗設備與器材面對科學教學內容的廣泛,并不能完成所有教學實驗的要求,這就形成了教學資源的緊缺。針對這個問題,校方可以根據實驗教學需求在現有實驗器材的基礎上整合實驗器材,進行相互搭配、相互利用,甚至可以在不損壞原器材的基礎上進行器材部件的共享,以便組成另一種實驗器材。
譬如在對“擺”這個教學知識點進行實驗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擺動幅度與擺線長短是否會對擺的周期造成影響時,實驗內容需要對擺動幅度與擺線長短進行精準的測量,而這一項實驗器材在缺失的條件下則可以通過利用直尺、量角器、鐵架臺來組建成一個可以滿足實驗要求的器材,這種整合方式不僅讓學生直觀地對實驗內容進行觀察,同時也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拓展與擴充。
二、利用自然資源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自小學科學課程被新課標劃分后,其中很多內容的涉及領域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知識寶庫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書本教材內容中插圖的生硬感,更能讓學生以自然為參照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教學內容,并在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思考中建立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對科學的求知欲、對學習的熱情。
譬如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一節為《校園的樹木》的課程,教師可以如實地將課程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帶領學生來到校園的綠化區,讓學生真實地去觀察校園中的各種樹木,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針對性地去觀察樹木的種類、形狀、大小等外在情況,讓學生思考不同樹木的區別和差異,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下利用自然資源、學習自然資源、感受自然資源,為學生的科學教學營造一個愉悅歡樂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意識到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資源與知識是浩瀚無邊的,為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效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從傳統的室內教學延展至室外教學,再由校內教學延展至校外教學。根據科學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利用和吸取自然資源,觀察各種植物、花卉、動物、環境,使科學教學資源得到擴充的基礎上讓整個教學方式也得到變化,使其更加自然、科學、輕松、有效。
資源其實一直都在人們的身邊,只是,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教師會往往忽視身邊的資源,如蘇軾的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知識來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資源的懷柔中因過于渺小,在感到資源匱乏時忘記了讓自己沉靜下來去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身邊的資源沒有被發掘,從而產生了資源匱缺的錯覺。教師要意識到教學資源的匱缺只是眾多資源中的某一種資源的匱缺,它只是眾多資源的一部分,而非資源的全部,有待開拓和利用的資源依舊不計其數,這些資源可以取代任何一個匱缺的資源。這個理念不僅是保障有效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前提條件,更是一種策略方法,本文在文中所提出的幾點建議也均為圍繞這個理念所提出,同時,還有很多可利用的資源有待去開發。學會尋找資源、發掘資源、利用資源是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核心,相信隨著更多資源的拓展和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不僅會更加豐富,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小永.如何有效整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J].文存閱刊,2017(13):195.
[2]金榮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整合與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87):24.
[3]楊海豐.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整合與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