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蜀記》是南宋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1年)從山陰到夔州赴任途中所寫的日記體游記,記錄了途經之地的所見所聞,融寫景、抒情及考證于一體,文字生動簡潔,所記內容極為豐富,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游記。其中對三峽地區世情民俗的記載,是研究南宋三峽地區民俗現象的重要史料。本文將從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兩個方面入手,淺析《入蜀記》中的南宋三峽地區的民俗現象。
關鍵詞:陸游;入蜀記;物質民俗;精神民俗
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南津關,南宋時三峽的政區范圍包括荊湖北路的峽州、歸州和夔州。《入蜀記》是陸游在乾道六年(1171年)從山陰到夔州赴任途中所寫的日記體游記,途經六路十八州府,過錢塘江,轉入長江水路西上夔州。每到一處便游覽山川形勝、探尋名人遺跡、考辯詩文碑刻、記述風俗民情,為研究南宋長江兩岸歷史地貌、地理現象、文物古跡、風土人情、掌故習俗提供了豐富的史料。第六卷中詳細描寫了三峽地區民俗,從十月六日“晚至峽外,泊至喜亭下”起,至十月“二十七日,早到夔州”止,共游覽三峽22天。他對三峽二十多個名勝古跡進行了游覽和記錄,為開發三峽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提供了可貴的文字依據。
1 頭飾
頭飾是服飾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社會風尚的反映。鬟髻是女子未婚的標志,峽江女子若沒有許配人家,會一直保持這種發型,佩戴的飾物比較簡單,“簪花髻鬟匝”,一般把野花插在頭上作為飾物。在發髻上往往用銀釵來增光添彩,如“插銀釵至六雙”。此外,冠梳也是南宋女性偏愛的頭飾,峽江女子也習慣“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峽江婦女也有用布纏頭作為裝飾。“其中有婦人,皆以青斑布帕首”,纏頭用的是青布。范成大路過夔州時看到“家家婦女布纏頭”,說明以布纏頭在宋代三峽地區十分普遍。
2 語言
北宋定都開封,時人常以開封和洛陽方言為標準語音,陸游在西陵峽黃牛廟聽到賣茶婦女的“語言亦頗正”,足見其觀察細微,發現了峽中婦女口音與北方洛陽方言有某些相通之處。據周振鶴、游汝杰的研究,中原戰亂,百姓盡往荊楚之地避亂,至德以后,因荊南人口大增而置荊南節度使,更把澧、朗二州(今常德地區)與夔、峽、忠、萬諸州劃入以江陵為中心的政區內,因而使這一帶的方言和鄂西方言趨向一致性。南宋時期巴蜀是一個獨立的方言區,當時四川已屬北方音系統,山南道方言接近中州音。這就能解釋陸游所見峽中婦女“語言頗正”的現象了。
3 經濟
三峽地區山地面積較廣,如歸州“城中無尺寸平土”“亦皆沙石蘋確之地”,導致農業產出很低,“州倉歲收秋夏二料,麥粟梗米共五千余石,僅比吳中一下戶耳”,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條件使該區農業發展極為受限。峽江居民不得已將沿江平壩臺地辟為農田,農業逐漸向山地發展形成近山“畬田運動”,盡管如此,農業生產仍十分落后。虎患也是影響當地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陸游十月九日晚宿黃牛廟時,“夜舟人來告請無擊更鼓,云廟后山中多虎,聞鼓則出”。
農業發展無法養活全部人口時,迫于生存壓力,峽江人民只得另謀出路——經商。賣薪是峽中女子從事的一項商業活動,陸游曾寫到“峽中山多甲天下,萬嶂千峰通一罅。峒民無地習耕稼,射麋捕虎連晝夜。女兒薄命天不惜,青燈獨宿江邊舍。黎明賣薪勿悲咤,女生豈有終不嫁?”揭示了該區農業發展艱難,男子靠捕獵、女子靠賣薪為生。另外,向路經此地的行旅售賣茶酒也是常見的商業活動。“古妝峨峨一尺髻,木盎銀杯游客舟”,當地婦女到客舟上流動賣酒,“有婦人負酒賣,亦如負水狀,呼買之,長跪以獻”,可見生活之不易。茶葉是當地土特產,在黃牛廟見到“村人來賣茶菜者甚眾”,但茶葉“皆如柴枝草葉,苦不可入口”。
峽江居民為了增加收入甚至使用不良手段。冬季枯水期新灘水位較淺,行船風險大,多次出現船難,彼時“灘上居民皆利于敗舟賤賣板木,及滯留買賣”,沿灘附近居民能低價販賣板木以修船,同時為滯留旅客提供衣食服務以增加收入。后來官府為了減輕灘害,刻碑明令“自十月至二月禁行舟”,并且組織人力疏鑿崩石以便航行。若灘害解除則附近居民就失去了一項收入來源,“必榣沮此役”,若使計阻撓官府的疏鑿行動不成功,“則賂石工以為石不可去,須斷以必行,乃可成”,賄賂船工不能盡除灘上尖石,實是一種惡性行為。
4 交通
陸游此次入蜀擇水路由長江下游逆行至上游,無法船行再改為陸程,《入蜀記》全篇共記行神祭祠六處,舟行三十九處,歷一百六十余日,共易五舟。九月十六日在沙市換乘嘉州趙青船,“蓋入峽船也”。十月十三日在新灘因船只超重導致“船底為石所損”,十五日再次換船西行。十八日至鄂北換乘艬船,這種船“差小,然底闊而輕,于上灘為便”,“艬船”應是一種專用于淺水河道航行的平底小船,以便適應三峽灘多水淺多暗石的水域環境。
峽江船只航行有擊鼓行舟的風俗,“解舟,擊鼓鳴槽,舟從皆大噪,擁堤觀者如堵墻”。逆流而上常有逆風淺灘需拉纖挽船,十月十一日記到“江岸多石,百丈縈絆,極難過”。對當時簡陋的拉纖工具做了記錄“倒檣竿,立櫓床,蓋上峽惟用櫓及百丈,不復張帆矣。百丈以巨竹四破為之,大如人臂。予所乘千六百斛舟,凡用櫓六支,百丈兩車”。昔時纖夫拉巨舟取材更為方便廉價的毛竹片。
5 佛道信仰
最能體現宗教特色的文化景觀之一是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等宗教建筑。《入蜀記》共記神祠27處,為研究南宋地方宗教信仰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三峽地區叢祠密布,如峽州甘泉寺、東山寺、黃牛廟,歸州伍子胥廟、江瀆北廟、江瀆南廟、天慶觀、靈泉寺、凝真觀之類。寺觀都有供奉香火,崇鬼敬神之風浸淫人心,陸游亦不能免俗,每到一處必拜鬼神。但也有一些寺院建筑殘敗,人跡杳然,歸州報恩寺“蕭然無僧”,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地人口、經濟和文化面貌的變遷。
6 自然崇拜
河湖密布的地理面貌,復雜多樣的水文條件,決定了從事水上運輸的船夫們不僅勞動艱辛,而且風險極大,因此當地的民間崇拜多與水神相聯,沿江神祠密布,如建龍祠、祭江瀆廟、祀江神等等,多以酒牲祭祀。九月二十二日“中夜后,舟人祀峽神,屠一豕”,九月二十六日“祭江瀆廟,用壺酒特豕”,十月二日所記“舟人殺豬十余口祭神,謂之開頭”。
除水神外,三峽地區民間淫祠遍布,“祭江瀆廟……然兩廡淫祠尤多,蓋荊楚舊俗也”,十月十日“以特豕壺酒,祭靈感廟”,靈感廟是羅漢菩薩散仙降臨化現之處,傳說曾輔助夏禹治水,有功于民得以享祭。還有一處山神祭拜,相傳山神原為西王母的女兒瑤姬,曾經授書與大禹治水,因此得以配享尊祠,巫山凝真觀相傳即為神女授書之處。“十月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
一個族群對于民俗文化的選擇,主要著眼于生存與發展兩個基本需求,凡此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得以傳承。“風行俗定,萬世基成”,從民俗的角度研究《入蜀記》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縱觀《入蜀記》,陸游帶著熱切的情懷、用詩人的筆法、以實勘實錄的方式,詳細展現了南宋三峽地區的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價值,是研究南宋長江流域民俗世情的重要文獻。
參考文獻
[1]錢仲聯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劍南詩稿校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范成大.石湖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4]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
唐敏(199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