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海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能源,其開發規模與開發行為受到了社會各界及相關政府機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礦產資源是國家基礎能源之一,屬于國家重要財產,但在開發過程中仍有某些機構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對未經國家批準的礦區進行擅自開發,并采取一系列惡劣行為與執法人員對抗,對國有資源、生態環境以及人民利益等都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為此,國家執法機關針對非法采礦行為的嚴重性與否,采取了不同的懲治措施。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上述情況,分析了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評判標準,并對如何認定本罪的非法獲利和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進行了深度探討,以期讓非法開采機構明確自身行為所造成后果的同時,降低此類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
關鍵詞:非法采礦;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認定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規定:“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的,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經責令停止開采后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采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
簡單來說,非法獲利主要指的是在進行非法采礦過程中,所涉及礦產的全部銷售總額,而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則主要指的是在進行非法采礦過程中,已開采出的礦產的總價值和因在非法開采下將來無法開采的礦產資源的折算價值。雖然從某方面來說礦產資源的破壞機制具有明確的法律定義,但是在進行評判的過程中還需結合當地省級以上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給出的鑒定意見,并在查證后予以認定。
1 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與特別嚴重的評判標準
其實簡單來說,非法采礦罪主要指的是違反《礦產資源法》規定,對未經國家批準的礦區擅自進行采礦,或開采國家批準礦區內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對國民經濟、生態環境、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非法采礦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修訂的罪名,其修改后的評定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下述兩方面的顯著優勢:一方面是“經責令停止開采后拒不停止開采”評判條件的刪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入罪障礙,降低了入罪門檻;而另一方面用“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取代之前的“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和“造成資源嚴重破壞”,賦予了執法機關更大自由裁決權,規避傳統犯罪中相關硬性規定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犯罪率。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最高人民法院完善了《關于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明確了非法采礦罪的行為方式以及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標準。《解釋》中明確規定,非法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總價值在五萬元以上三十萬于以下的,屬于礦產資源破壞,而破壞礦產資源總價值在三十萬元以上的,屬于礦產資源的嚴重破壞。除此之外,在判定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性與否時,相關工作人員還需結合非法采礦的利潤金額、持續時間長度等。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針對非法采礦罪出臺了《關于部門罪名定罪量刑情節及數額標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規定,破壞資源價值在十萬到五十萬區間、非法獲利金額在五萬以上、受到行政責令后拒不停采、因非法采礦受過行政處罰又再次非法開采的均屬于非法采礦罪的嚴重情節。而破壞資源價值在五十萬以上的、非法獲利金額在二十五萬以上、情節特別嚴重的其它情形均屬于非法采礦罪的特別嚴重情節。
2 非法獲利和礦產資源破壞價值的認定標準
為更好地保證中國礦產資源的有序開發,為社會主義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是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前和長遠的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意見》中對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性與否的評判標準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執法機構實際執法過程中仍存在某些問題,為此司法部門需對《意見》中的非法獲利和礦產資源破壞價值做出進一步的詳細規定,為后續各項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基礎。簡單來說,《意見》中對于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性與否的判定標準主要分為了數額標準和情節標準兩大類,其中礦產資源破壞價值和企業機構的經營利潤屬于數額標準,行政責令后仍繼續開采、因礦產資源開采而受過行政處罰后繼續開采以及情節的嚴重與否屬于情節標準,雖然從表面來看,后者的評判相對于前者來說更加容易操作,但是卻不是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性與否最主要的判定標準,因此執法機構要想明確本罪屬于嚴重情節還是特別嚴重情節,需對非法獲利和礦產資源的破壞價值進行詳細分析,即:
2.1 非法獲利
從目前來看,非法獲利主要指的是廣義上的總獲利,即非法開采礦產的銷售總額,企業非法獲利的銷售總額對非法采礦罪的定罪和量刑具有重要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重要財產,由國務院行駛所有權,各開發機構在開采之前需依法向國家相關機構進行開采申請,經批準后方可獲取探礦權、采礦權,嚴禁各種侵占和破壞礦產資源行為的發生,而對于非法開采和銷售的企業,開采礦石的總量乘以每噸礦石的價格是計算其銷售總金額的計算方式,計算的結果屬于非法獲利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在采礦案件中,犯罪成本主要表現在雇傭他人工資、設備的綜合費用以及運輸支出費用等方面,是企業在明知道違法的情況下仍資源擔負的一部分費用,因此在計算非法獲利的過程中,倘若執法人員將這部分的金額剔除,則不僅違背了以犯罪行為時的客觀危險性判處刑罰的基本原則,也增加了罰不當罪結果的發生頻率,對其他合法機構的采礦行為是相對不公平的,為此銷售總額是當前非法采礦罪非法獲利的主要判定方式。
2.2 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
除非法獲利外,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對非法采礦罪情節的定罪和量刑也具有重要影響。但與前者不同的是,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二零零五年八月三十一日,《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鑒定程序的規定》中明確指出,破壞的礦產資源價值主要指的是已開采出的礦產的總價值以及因非法開采而導致未開采出的礦產資源的折算價值總和。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項政法工作的不斷完善,對于礦產資源價值破壞的評定除了參照《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鑒定程序的規定》中的明文規定外,還需根據《解釋》中第六條的規定,即在進行破壞價值評定時還需結合省級以上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鑒定結論,經考察后予以認定。
3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礦產資源開采規模和開采方式受到了社會各界及政府機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開采過程中,由于受經濟利益的影響,部分機構、個人在未經國家許可情況下對礦區進行開采或在未獲批開采情況下對實行保護的特種礦石進行開采,不僅對礦產資源價值、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行為都屬于違法犯罪行為,只是根據情節的輕重有所不同。為此,了解和熟知非法采礦罪情節嚴重性與否的評判標準,對降低此類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申升,趙向利,霍志劍.如何認定非法采礦罪中的“非法獲利”[N].中國礦業報,2016-05-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