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光 石家莊廣播電視臺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新聞媒體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進入新時代,當代新聞媒體要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媒體工作者是義不容辭的主力軍。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全國新聞媒體工作者提出“四力”要求,要求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新時期,我們要著手創作無愧時代的精品力作,總書記的“四力”要求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給出了藥方。
如何理解“四力”是什么?簡言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創作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媒體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媒體節目創作過程自然不可脫離實踐與人民群眾,增強腳力,其實就是要增強群眾思維和實踐思維,踐行黨的宗旨、堅持實踐第一,大行調查研究之風,做到走得正、走得實、走得久。著名攝影師解海龍走遍全國26個省的128個縣,走了兩萬多里路,采訪了一萬多個孩子,拍攝了大量山區孩子的照片,尤其是其中一張“大眼睛女孩”我想上學的系列攝影推動了希望工程的建立,幫助千千萬萬的孩子完成了上學夢。這是他職業生涯的巨大成功,這份成功的背后正是深入一線,腳步走出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群眾的多彩生活,深耕節目創作,制作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節目。
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著我們獨有的情感文化內核,樹立文化自信,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新聞媒體有義務熏陶中華精神,挖掘文化遺產。央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中播出的無聲合唱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聲“啊”描繪出山水畫的意境,展現出中華優秀文化的魄力,也體現出了老師與孩子們之間的情誼,這是中國人的故事,這是電視工作者增強眼力發現的故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不缺乏動人的好故事,重點在于有沒有發現故事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生動的表達: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
腦力是對眼力的升華,就是要增強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堅持正確導向,保持清醒堅定,多思善謀、綜合研判,做到想的全、想的細、想的深。作為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并對事情的發展規律產生判斷,例如某些新聞報道這樣寫“新婚夫妻洞房花燭夜共同抄黨章;幼兒園小朋友收看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體道教人學習社會主義價值;病人躺在病床上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這樣的報道看似宣傳黨的工作,實際上是對黨務工作的抹黑,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反而起到負面效果。所以腦力要求我們有辯證思維、綜合分析判斷的能力,遇到事情要思考這樣的工作是否真的有益于黨和政府的工作。輿論宣傳講究時機、分寸和效果,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以對黨忠誠為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辯證思維、綜合分析判斷,堅決糾正“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警惕高級黑、低級紅,堅決防止正面宣傳產生負面效果。
對于主持人而言筆力就是表達能力,就是要增強受眾思維、創新思維,堅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強化問題意識,突出效果導向,做到寫得好、說得好、演得好。無論是紀錄片、新聞,亦或是訪談節目,最終目的都是講故事,講好故事傳播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作為主持人,提高表達能力和傳播效果首先要做到觀眾視角,談的話題一定是觀眾最關心的話題。觀眾想看什么,話題補充什么?其次營造環境,緩解嘉賓的緊張感,主持人的著裝和嘉賓反差太大,平等對話,放松下來。主持人表達口語化,用最簡單的提問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主持人自己不要評論。主持人并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弱化個人形象,以襯托出節目為中心。
關于“四力”的理解,終究是政治導向的問題的理解,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時刻記得我們的出發點在什么地方,了解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清楚自己的目標方向是什么。每一位媒體從業人員,更要了解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學會審時度勢,把握歷史方位,充分認知和熱愛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打造新時代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