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寧 山東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原有以電視為中心的傳播格局,同時也給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紀錄片傳統的生產模式、傳播方式等被賦予新的特點和發展形態。《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10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年生產投入和生產總值均呈逐年增長態勢,產業規模10年間增長了12倍。
媒體融合改變了媒介的傳播格局,人們的收視習慣也隨之不斷被改變。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通過新媒體渠道播放。過去以家庭為中心“點對面”的集體觀看模式正在被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的“一對一”伴隨式的觀看習慣取代。同時,超強的信息加載能力也讓網絡收看獲得相當不錯的收視體驗,為小屏時代的紀錄片生產開拓了全新的表達方式。
電視頻道的線性播出,決定了只有小部分的紀錄片通過電視與觀眾見面。而電影市場上的紀錄電影,受制于院線數量以及本身的小眾特性,更多的紀錄電影還是不能與觀眾見面。而以IPTV終端、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手機視頻網站等融媒體傳輸介質卻不會受到這樣的限制,受眾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在播出終端上觀看紀錄片,而且選擇的題材范圍和空間更加廣闊。在融媒體的環境里,互聯網的長尾效應讓紀錄片的價值和影響力得到充分發揮。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電視臺是紀錄片的生產主體,如今,紀錄片創作已不是各級電視臺的專屬領地,民營機構、視頻網站、甚至個人紛紛加入,原創性不斷加強,精品不斷涌現。
多元化的創作主體一方面使得原本以國家敘事的單一性身份呈現的紀錄片生產在新媒體時代產生復雜的分化,另一方面,多元化敘事主體的同時并存也營造了一種全民記錄的、鼓勵紀錄片創作者表達對社會、歷史的看法和美學訴求的氛圍。
全新的收視習慣不僅改變了紀錄片的播放方式,更突出的改變是催生了新的紀錄片形態,紀錄片形式的多樣化并非僅僅體現在片長上的一再精短。航拍、水下攝影、VR等新技術的賦能,同樣讓紀錄片的呈現方式日趨多樣,賦予紀錄片更多的畫面沖擊和視覺呈現。
融媒體的環境下,紀錄片呈現的新特征,表面上看是媒體融合的助推,從更深層上看,是紀錄片人尋求創新的主動發力。借力融媒體環境中的互聯網新思維和新模式,推動紀錄片發展、創新,已經成為紀錄片發展的必然選擇。
提升內容品質,一方面要避免類型的單一化,不斷改變傳統的表達方式,追求更為多樣化的內涵表達,逐漸轉變只關注主流意識、追求宏大敘事的模式,把目光投向平凡人物身上,展示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經歷,注重“生活流”和“煙火氣”,尋找個性化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增加紀錄片的類型與種類,不斷豐富紀錄片的內容題材,推進多樣性、類型化發展,豐富觀眾的熒幕。
媒體的氣質,影響到作品的風格,也帶來不同的觀眾。傳統紀錄片的受眾群體相對年齡更大,而面向新媒體的紀錄片則更多地關注到年輕人關心、討論的話題。
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開辟了紀錄片新的發展空間。碎片化傳播已經成為網絡傳播的標配。越來越多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更是成為“網絡爆款”。移動收看不斷改變用戶媒介接觸的習慣,同時也應遵循碎片化傳播的規律,培育有影響力的紀錄片IP,鑄就品牌效應。目前,“主流平臺+原創品牌”的模式正成為行業核心資源,視頻網站都在不斷增強自身的紀錄片原創性。2017年,B站啟動了致力于發掘優秀紀錄片作品和創作者的“尋找計劃”,注重受眾的正反饋和內容品質,培育自身的紀錄片品牌。
融媒體時代不僅拓展了紀錄片的播出平臺,同時也豐富了紀錄片的營銷創新。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人越來越重視互聯網平臺價值的挖掘,突破單一的宣推方式,樹立全媒體傳播戰略。不僅實現電視臺與視頻網站平臺聯動播出,而且在播出前后,充分利用移動終端傳播的影響力,在微博、微信、互動直播網站等互聯網社交平臺,進行針對性的傳播互動,形成一定的“話題效應”,提升傳播力度。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受眾個性化、分眾化的趨勢也將越來越顯著,這些都將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對于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媒介融合的影響,充分發揮融媒體時代的技術優勢,充分把握融媒體的傳播規律,通過結合融媒體的新思維、新模式的創新和嘗試,不斷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實現紀錄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