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凱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
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交往不僅包括顯在的經濟交往,也必然涉及國家間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電影產業兼具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在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跨文化傳播中其中介和橋梁意義尤為突出。當前中國影視文化輸出在東南亞的傳播影響力欠佳,對東南亞電影市場的探索仍未形成“氣候”。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東南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的深入合作與交流為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
信息全球化和新媒體時代,影視文化的跨境傳播現象日趨活躍。電影產業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兼有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媒介和內容的雙重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為中國影視文化走出國門,尋求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在當下世界電影格局中,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在跨文化傳播領域中國電影卻表現出與其第二大市場地位不匹配的境遇。
從目前亞洲電影的合作范圍來看,中日韓東亞三國的泛東北亞合作依舊是主流,且制作與傳播機制在海外傳播中較為成熟。“一帶一路”沿線格局中,與中華文化圈有著親近關系的東南亞區域合作并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黃會林等學者關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電影大數據白皮書?2017》中的研究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訪者對中國電影總體接觸狀況不佳,近1/3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不感興趣,說明中國電影在相關區域影響力欠佳。”[1]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很大程度有賴于積極參與東南亞電影創作與電影產業整體運作的華人華僑群體,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華人作為文化建設的傳播者對中國影視文化產品的跨文化傳播起著紐帶作用。即便如此,由于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院線的排片率不高,競爭力較弱,加之文化差異與語言環境導致的傳播隔閡與傳播障礙,東南亞地區的電影受眾群體對中國電影的認可度較低。中國電影進入東南亞電影市場的類型相對單一,該區域觀眾對中國電影的印象仍停留在以武俠片、功夫片、古裝片為主的風格類型。
“從目前東南亞文化消費情況看,中國文化輸出的主體是政府,主要目的是宣傳,商業性的文化消費途徑相對而言還不成熟。”[2]中國電影作為文化產品進入東南亞接受視野的渠道并不通暢,進一步限制了中國電影的傳播效果。全球70%的海外華人分布在東南亞各國,文化接近性與華人群體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中介效應可以有效降低文化結構不同而導致的“文化折扣”,要充分借用各地華人在本土的名片效應,擴大受眾群體,“在了解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受眾消費偏好的基礎上,輸出具有共同文化經驗的內容,在文化心理層面找到契合點。”[3]東南亞地區與中國文化層面的交融互通和地理位置的特殊關系,對于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和進一步對外擴散有著無可比擬的區域優勢,因此應把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放在跨文化傳播中優先考慮的戰略位置。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語言環境、宗教信仰等造成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接受效果不佳。基于此中國電影東南亞地區跨文化傳播的策略應著眼于尋找互通的敘事基因,探求中國電影與東南亞受眾在人文精神層面的共同點與共通點,尋求內容與形式上的共融和互動。中國電影“需要具有包容全球各種風格、類型、文化、觀點和表達方式的魄力,以開放的姿態、自由表達的精神和超越民族國家的視閾對待世界上任何具有市場和藝術潛質的電影力量。”[4]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伊始春節檔上映的國產影片《流浪地球》以媲美好萊塢電影工業化水準的制作和故事架構開創了國產科幻類型片的歷史,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里程碑”,贏得了國內外贊譽。作為中國電影海外傳播可供借鑒的個案,究其成功的原因,除去其氣勢恢宏的商業制作外,從影片的精神層面來說,在電影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象和蕩氣回腸的敘事情節下,鏡頭聚焦于人類共通的人性和人情,觀眾能夠從中領悟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從而喚起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群體共同的情感與記憶。
此外在媒介融合發展趨勢下,應注重傳播技術對跨平臺影視文化傳播的作用。網絡新媒體技術作為新型的傳播生態,賦予影視文化傳播新的時代特征,在傳播層級的重構上,傳播通道由傳統相對單一的線性模式向傳播平臺多元化、傳播主體多極化的非線性模式轉化。中國電影海外傳播需突破傳統傳播手段,打通東南亞地區院線和網絡平臺壁壘,加強中國電影宣傳曝光力度,拓展網絡新媒體播出渠道,開啟跨平臺傳播新模式。
“中國電影的長期、國際發展需要大數據做支撐,更需要田野調查為手段;只有大數據與田野調查相互印證、相互匹配,我們才能對未來有一個更加切合實際并且符合規律的認識、判斷,在此基礎上確定更加有效的發展方案和策略。”[5]從世界范圍來看,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一部電影從研發、制作包裝到發行,幾乎每一步都能看到數據的身影。數據分析對于電影傳播的價值,無論從劇本選擇、后期制作乃至營銷,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通過大數據平臺對中國電影海外傳播進行科學分析,了解受眾接受動機與選擇性心理,根據傳播動態的變化及時調整傳播策略。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電影東南亞的傳播研究大多是中國電影海外傳播宏觀視域下給予的整體概述或局部探討,研究的落腳點是宏大而抽象的,缺少針對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研究系統、細致的實證調研。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研究要加強基礎性理論研究,在該地區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中注重應用性。
在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是主流。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兩種研究方法走向多元整合,針對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傳播策略需要具體可行的研究方法做支撐。文本分析是研究電影傳播效果的內在途徑,通過分析電影敘事文本的意義和結構,探尋受眾對中華文化內涵的不同解讀方式和電影文本中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審美習慣和接受方式的差異。通過對跨文化傳播中成功影片個案的解讀,以期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提供可行的操作技巧,找到可以總結推廣的跨文化傳播規律,使研究更有針對性、更具體、更深入。以深度訪談的方法來確定測量指標,采用調查問卷對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跨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對策進行定量研究。此外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借鑒和汲取語言學、翻譯學、敘事學、文化學、符號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研究成果,豐富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話語和形態。
通過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結合,發現中國電影東南亞傳播在宣傳推廣、傳播渠道、文化差異、敘事能力和故事邏輯性、制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數據分析提出解決影響東南亞觀眾接受中國電影的傳播障礙,提升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應以與中華文化圈有著歷史淵源與文化接近性的東南亞地區為傳播基地,提升中國電影的能見度和認可度,進而向外“溢出”走向全球。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不僅關系到文化交流,更關系到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戰略。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布局契機,開辟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新興路徑,擴大中國電影的能見度和影響力,在電影文化的海外傳播實踐中提升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