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
新媒體的概念是相對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概念而得出的。新媒體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信息高速傳播。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特征就是時效性顯著加強。這是因為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當中,存在一個采編和后期制作并上線播出的時間差,大眾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不是實時的,如晚上收看的新聞內容會是白天發生甚至已經是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但這樣的問題,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下已經幾乎完全被攻克。人們只要拿起手機等各種移動終端,只要連接互聯網,就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也就是說,新聞受眾與新聞事件之間的發展距離越來越短,時效性被無限提高。這樣帶來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由于能夠及時準確地獲知新聞信息,在做決策的時候準確率會大大提升,新聞價值也由此提高。
新聞傳播是有其本質規律和顯著特征的。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把新聞傳播的規律定義界定為“人與人之間,借助某種傳播媒介,進行信息傳遞的活動的規律”。按照此定義,可明確得出,新聞傳播需要有傳播主體、信息接受主體、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這四大要素構成新聞傳播的規律之本,缺一不可。根據新聞傳播規律的特征,傳播主體總是希望自己傳播的新聞信息盡可能多地被受眾接收,而信息接收主體則總是希望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當中,由于受限于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在這兩者之間總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只能單一地向受眾發布信息,他們刊播了什么內容,大眾就只能接收什么內容,此時的信息接受主主體的需求是不被滿足的,勢必就存在傳播主體與信息接受主體之間的矛盾。而根據信息傳播的規律,這樣的新聞信息被受眾主動傳播的幾率并不高,也就是俗話說的,打靶上百,中紅心者不足十。而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則將矛盾雙方統一了起來,能有效打破新聞信息供需不平衡的困境。
在新媒體時代的作用下,新聞傳播的模式以及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
在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中,新聞類板塊被稱為“黨的喉舌”,強調新聞姓黨的黨性原則,傳播的主體是特定而單一的,受眾也只能被動地接收傳統新聞媒體傳播的信息。但在新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各種新聞APP 客戶端、甚至網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黨媒一家壟斷傳播主體的局面。在新媒體平臺上,每個人接受到新聞信息之后,也可以轉變稱為信息的發布者,便捷地進行轉發推送,成幾倍地推進新聞信息的擴散速度與普及面。更不用說,現在幾乎人人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發布信息了。當然,在這種局面下,如何進行輿論監管,如何保證傳播主體在傳播新聞時導向正確,如何做到宣傳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不偏不倚,這都十分考驗監管者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監管水平。
在傳統新聞時代,新聞傳播的渠道是單一的,信息接收主體只能通過收音機、報紙或者電視接收新聞信息。但在新媒體時代下,幾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以微博、微信和各類APP 客戶端(下稱“兩微一端”)為主,信息接收主體可以通過各類移動終端獲取想要的信息。也就是說,新聞傳播渠道已經從大屏流向小屏,從單一傳播體系到多點傳播體系。這樣的傳播渠道變革之下,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觀念正被潛移默化地改變,受眾有很大幾率不再是一家媒體的忠實粉絲,而是會在多家媒體,多個渠道之間進行新聞價值的衡量。
由于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人人都能夠稱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和推送者,這也會使得不同的新聞信息都能夠借助兩微一端進入到公眾視野。新媒體平臺為大眾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臺,也賦予了使用者一定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下,互聯網上傳播的新聞大多都帶著強烈的個人印記,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對同一新聞事件,往往也會有多個不同的解讀,個性特征趨勢凸顯。各類觀點分明的解讀,也會對主流媒體的新聞播報有一定的影響。
從大局上看,新聞傳播內容的變革,增強了人們對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感,也提高了其關注社會的積極性,有著顯著的積極作用。但從另一面上來看,新聞傳播內容的變革也會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例如在傳播新聞內容的過程中,由于新媒體平臺上傳播主體的隱匿性、廣泛化和復雜化,使得大量虛假新聞進入傳播渠道,導致新媒體傳播的新聞質量良莠不齊。再加上其飛快的傳播速度,和受眾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不一,極易導致負面、虛假新聞廣泛傳播,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因此新聞傳播內容的變革,需要監管者格外下功夫進行到位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