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云清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張竸予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何玉涵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藝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是由科學技術發展引發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藝術發展的瓶頸,讓人們看到了藝術的無限可能性。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新媒體藝術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藝術的認知。在傳統藝術作品中,注重創作者文本內容的傳播,缺乏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性。而新媒體交互藝術能夠拓展藝術作品的傳播路徑,藝術作品受眾的干預成為影響作品傳播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由于新媒體交互藝術具有高效的反饋機制,能夠針對藝術創作過程進行不斷創新與完善。與傳統藝術重視藝術技巧不同的是,新媒體交互藝術更加注重技術技巧,使得藝術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方式出現了極大變化。對于新媒體交互藝術中的傳播路徑進行深入探索,是為其注入發展活力的關鍵工作。
新媒體交互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其中一種形式,不僅極具現代化氣息,而且融合了新媒體的基本特征,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融合[1]。新媒體交互藝術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尤其是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的發展,促使新媒體藝術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已經成為藝術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信息單向輸出的過程中,體現著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為了能夠讓受眾獲得更好地藝術體驗,加強新媒體交互藝術的交互性至為關鍵。交互性的強化也是為新媒體交互藝術注入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
傳播媒介已經逐漸成為藝術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方式的主要特點,尤其是在場景傳播中,作為傳播媒介的同時,又可以作為傳播主體存在。場景傳播已經成為當前新媒體交互藝術的主要傳播形式與傳播途徑,在創作者給定的情境中實現藝術作品與藝術理念的個性化傳播。尤其是在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場景傳播也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比如某美術館中的水生態展館,感應裝置能夠在感應人的活動后觸發開關,從而形成美麗的水滴滴落投影畫面,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在場景傳播這種藝術傳播形式中,場景的塑造是關鍵點,這也為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空間與路徑的拓展提供了便利。
新媒體交互藝術作為傳播客體而出現,作品本身的表達已經被弱化,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先進技術的運用,實現藝術場景的構造[2]。因此,場景始終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本質所在,此類藝術作品的傳播依賴于受眾與場景的互動。比如在某藝術展會中,創作者利用飛行器攝影機完成了作品《不殺之恩》,在展會中對于作品的全貌進行展示。而鑒賞者只要站在特定位置,就能夠感受到這部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求生渴望,進而獲得強烈的藝術體驗。又比如在《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中,藝術作品鑒賞者成了藝術創作者本身,只有鑒賞者參與到整個作品場景當中,這部作品才稱得上完整。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營造的場景,已經成為新媒體交互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符號都可以由技術進行仿制,鑒賞者在參與的過程中與不同符號之間產生關聯與互動,進而獲得藝術體驗。因此,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本身的創作環節被逐漸弱化,利用技術進行場景的構造成為重點,鑒賞者的參與是促使作品完成的最后一塊拼圖。
新媒體交互藝術除了具備場景傳播的開放性特點之外,對于每一個鑒賞者而言,藝術感知具有主體性的特點。不同鑒賞者在參與到同一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中后,獲得的藝術體驗會完全不同[3]。例如在前文提到的《凝視:十秒鐘的凝視,十秒鐘的存在》這件藝術作品中,由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與生活感悟有所差異,那么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感受就會不同。不同參與者表現出來的反應的不同,正是當前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感知主體性特征的體現,這也使得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傳播路徑與傳統藝術之間存在較大差別。
科學技術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技藝的邊界逐漸消失。對于作品本身觀念的傳播,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的特點,場景傳播已經成為主要傳播路徑。場景的搭建必須由藝術創作者完成,需要借助于數字技術的優勢,促使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在場景中更好地與受眾產生互動。傳播場景的設置,能夠使得藝術作品在每一個受眾參與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藝術作品不再是藝術家獨有的東西,藝術創作逐漸成為一件允許鑒賞者直接參與的活動。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場景傳播,正在成為其發展的主要趨勢,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藝術創作形式與傳播形式的固有認知。
首先,新媒體交互藝術能夠為鑒賞者創造沉浸式場景,對于藝術作品的感受不僅僅停留在視覺或者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欣賞中,而是能夠讓人作為一個整體參與交互藝術作品的鑒賞。其次,新媒體交互藝術實現了信息的共享,打破了藝術創作者與鑒賞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這種共享式的傳播方式,不僅有利于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速度的提升,而且拓展了藝術品的受眾范圍,人們參與藝術鑒賞活動變得更加便捷。藝術從單一到多元,是其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傳統藝術傳播中,藝術對于人的感官要求具有單一化特征,比如音樂調動人的聽覺,繪畫和雕塑調動人的視覺等等。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增加,藝術對于受眾多種感官的要求逐漸提升,在演奏樂器的同時可以加入唱歌表演或者舞蹈表演。而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豐富了多元傳播的路徑選擇。比如電影從最初的黑白默片,發展為后來的黑白有聲片,再到現在的彩色片。科學技術正在推動著藝術形式的創新與傳播路徑的拓展,多感官交互向人一體化參與演變,是當前新媒體交互藝術發展的主要趨勢[4]。承載藝術的空間不僅是藝術創作者的獨享空間,其中更有鑒賞者的參與,兩者關系也正在產生變化,使得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由鑒賞者的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傳播。
藝術生產力的變化,使得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的途徑出現改變。由于科學技術的參與,藝術生產環節逐漸被淡化,傳播媒介類型的豐富,也使其成為藝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生產模式出現了極大轉變。在傳統藝術創作當中,對于創作者的創作技巧要求非常高,一般鑒賞者想要參與到藝術生產中往往非常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鑒賞者參與藝術創作的程度增強,技術創作逐漸替代藝術創作。在《凝視:十秒鐘的凝視,十秒鐘的存在》這件藝術作品中,藝術創作環節被淡化,與傳統影像藝術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在此件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延時成像技術和黑白成像屏幕顯得尤為重要。藝術生產力的下放,使得普通鑒賞者有了藝術創作的可能,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改變。藝術傳播介質的功能,隨著藝術作品的數據化發展而逐漸增強,使得藝術傳播主體被逐漸弱化。
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創作,引導線路的制定非常關鍵,這也是讓鑒賞者參與藝術的主要途徑。在場景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于空間布置、材料選擇和視聽維度的設計等等,將沉浸式體驗帶給鑒賞者。鑒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必須是全方面、多渠道的,這就要求藝術創作者能夠提升引導的合理性,增強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傳播效果。由于交互性的特點較強,創作者能夠在引導過程中實時獲取鑒賞者的反饋,幫助鑒賞者獲得更好的觀賞體驗。比如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互動項目中,就需要對受眾進行引導控制,創作者在公共空間現場創作,展現策劃的藝術活動[5]。這種創作傳播的形式,不僅能夠提升活動的觀賞性,而且能夠讓受眾充分參與進來。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促使新媒體交互藝術的傳播路徑更加多元,這也是促進其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
互動連續性是新媒體交互藝術的主要特征,人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尤其是文字語言、個體語言和身體語言的運用,能夠提升受眾的參與度,由此帶來的社交互動已成為新媒體交互藝術傳播的主要途徑。比如很多動態影像展會中,需要觀眾在屏幕前的移動才能夠完成相應的藝術活動,這種方式正式體現了新媒體交互藝術的社交互動特征。在某些展會中,策展人通過現場互動或者利用社交軟件等形式,讓更多人參與到藝術活動的創作當中,藝術項目的完成不僅依靠創作者,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觀眾。例如前文提到的影像藝術作品《凝視:十秒鐘的凝視,十秒鐘的存在》中,只有通過與觀眾之間產生互動,才能夠體現其藝術作品的魅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媒體交互藝術的進步,正在成為促進其傳播途徑不斷變化的主要動力。越來越多的新型媒體裝置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美學內涵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尤其是隨著智能化軟件的開發與利用,使得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的特點更加鮮明,其傳播途徑更加多樣。電腦程序能夠對人與藝術作品的交互內容進行處理,進而做出相應的回應,滿足人的不同需求[6]。比如全景導視技術能夠通過二維碼的掃描與人建立互動關系,實現全景導航的目的。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交互藝術正在成為人人可以參與的藝術形式,是其發展中的重要推動力。利用滲透影像交互技術創作的藝術作品《迷失站臺》等,都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結晶。該作品中圓柱空間場景的營造,主要是借助于頻閃LED燈,為參與者營造不同的感官效果。
新媒體交互藝術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新型藝術形式,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固有認知,正在成為促進藝術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力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作品本身的創作逐漸被弱化,場景成為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創作者應該加強影像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理論與技能的學習,對于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深層內涵進行不斷挖掘,為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