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貴州民族大學
“使用與滿足”理論①從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麥奎爾②等人的使用與滿足的類型研究中,將受眾的使用類型與社會的需求和社會心理聯系起來,歸納了其滿足的基本類型,為“娛樂解悶”、“個人關系”“自我認同”“環境監測”這幾個方面。而后在1973年E·卡茨等人從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及心理功能的文獻中挑選了35種受眾需求,并將其分為“認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個人整合的需要”、“社會整合的需要”、“舒解壓力的需要”五大類。近年來,電視節目的類型更加趨于多樣化,為了尋求突破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在制作和傳播的過程中,貼合受眾的興趣點,以受眾為中心進行一定的內容整合營銷。基于麥奎爾、E·卡茨等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可以將電視受眾觀看電視節目的動機分為“轉移和消遣”“逃避或情感釋放”“人際關系”“自我確認”等幾個方面。
近年來,湖南衛視先后推出了《向往的生活》、《我家那小子》、《野生廚房》等綜藝節目,憑借精良的制作擁有了一批忠實度較高的受眾群體。而后《我家那閨女》還未播出就延續了《我家那小子》的熱度,引發了受眾的熱切關注。作為觀察類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的受眾主要分布在年輕化的觀眾群體中,以女性觀眾群體為主,她們對于此類綜藝節目的需求心理會呈現出較為相似的特征。
《我家那閨女》展現了袁姍姍、吳昕、傅園慧、何雯娜四位嘉賓的獨居生活,并每期邀請四位嘉賓的爸爸來演播室與大張偉、李維嘉等明星觀察員一起觀察女兒日常生活的視頻,在互相交流中深入了解明星們的生活狀態。在節目中,明星們卸下光環,將以往鏡頭下光鮮亮麗的自己摒棄掉,回歸真實生活。這樣的節目呈現方式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理,拉近了明星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例如吳昕,在節目首播就可以看出,在《我家那閨女》的鏡頭下她是個“宅女”,可以幾天不出家門,連吃飯都是外賣解決,連演播室里的觀察員看到吳昕吃的外賣時都開玩笑似的說:“明星也吃麻辣燙啊”,如此細節可謂是很有生活感了。真實地展現明星們的生活狀態,以此來滿足受眾的娛樂與獵奇心理需求。
近年來,湖南衛視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來打造精品化節目。在踐行創新的道路上,從《聲臨其境》到《幻樂之城》,再到《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均在品質與流量之間達到了整合。
作為全面升級的《我家那閨女》,節目將嘉賓構成從小子轉換為閨女,母親轉換為父親,采用“明星+運動員”的組合,以此向觀眾傳遞更多社會議題。節目中閨女們的迷茫,更多來自于工作。作為80后的代表,吳昕吃著各種各樣的保健品,卻熬著“世界上最長的夜”,她從之前參加比賽的自信到現在的迷茫,其實這也是社會上很多80后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如何調整心態,以及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都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兩位運動員嘉賓還向觀眾傳遞著正能量,為了0.01s差距而不斷練習的傅園慧、有傷病但依然堅持夢想的何雯娜無一不在節目中展現出運動員的堅持不懈。也正是有了她們才讓節目有了更多的新鮮感和多元化。自節目播出后,“網絡暴力”“獨居”“催婚”“儀式感”等都成為了觀眾經常談論的社會議題。
《我家那閨女》迎合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受眾通過節目從中找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果然天下的父母都一樣”“我就是這樣”,正因如此,才算是滿足了受眾情感共鳴的需求,一檔節目的成功大抵就是這樣了。節目不僅僅是單純的展現明星們的生活狀態,而是從親情觀察的角度進行定位,在當下的環境,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我們該如何處理,面對親情和愛情我們又該如何回應。例如在節目中嘉賓面對網絡上的謾罵,她不能告訴父母,因為她知道父母如果知道了會很傷心,但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這就是現在的親子關系,父母和子女都處于報喜不報憂的狀態,這樣的相處方式也是映射到了受眾的身上。《我家那閨女》節目的定位是親情觀察成長勵志,節目的內容與形式能讓受眾產生共鳴、共情,最終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
從“好好去生活”到“追求幸福生活”,《我家那閨女》通過對前代節目的繼承和創新,增加了社會價值議題,引發了更多擁有共同生活狀態的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心理。
注釋:
① 陳力丹.傳播學綱要[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06.
② 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