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司迪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在信息技術逐漸發展的背景下,手機作為較為普遍的通訊工具,不僅方便了人們之間的通信,而且也可以進行網絡游戲、網絡聊天,豐富了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雖然手機的使用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由于一些學生過度依賴手機,在手機的影響下無法正常的學習及生活,為學生的能力提升帶來限制。因此,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手機的理性使用,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習思維,為學生能力的提升以及大學生課程教學方法的完善提供支持,改變以往的限制性問題,推動教育的穩定發展。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生活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大學生在手機使用中,其使用行為以及使用動機都會對學生的行為帶來影響。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會利用虛擬空間進行人際交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缺少主動性,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影響大學生教育及指導的最終目的。
對于大學生而言,手機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存在著信息交流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雖然手機將用戶的體驗作為核心,通過用戶的查詢可以快速的建立溝通機制,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但是,由于網絡信息交流中存在著虛擬性的特點,大學生在這種背景下會出現不信任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網絡人際交往的虛擬性,一些學生不會付出真實情感,導致在實際交流中出現的人際交流不真誠以及人際交往缺少責任性的問題,無法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的需求[1]。
在大學生生活環境下,通過手機的使用可以利用智能信息進行文字、照片以及視頻的信息交流,但是學生在面對面交流中會沖淡彼此之間的人情味以及感染力,更為嚴重的一些學生在社交平臺中隨意表達自己的心理意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與朋友的交流較少,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會影響人際關系,使學生產生淡漠、心理焦慮的問題,影響人際交往的關系。
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成為大學生與家人、朋友之間溝通的重要通訊形式,但是,這種通訊聯系只有在主觀感受以及客觀事實中才可以成立。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生的自我表露是增強學生社交親密度、降低孤獨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學生手機使用指導中,應該通過合理對象的選擇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充分滿足學生的社交需求,使學生在手機交流中更多的降低孤獨感,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為學生網絡能力的提升以及交流能力的強化提供支持[2]。
在對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引導中,通過手機社交以及面對面交流方法的使用,網絡成本逐漸降低,學生通過對手機的使用可以呈現出放松的狀態,而且也不會有過多的規范限制,充分滿足了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需求。而且,學生在手機使用中,減少了學生的自律能力,無法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同時也為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帶來限制。因此,在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規范指導中,應該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手機社交行為的規范,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大學生教育以及學生手機社交行為的有效規范。
結合當前高校教學狀況,相關部門應該對學生的手機行為進行規范性的指導,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生的行為規范性。相關監督部門可以結合學生的手機使用特點,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通過微信群、公眾號資源的利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往平臺,政府部門可以結合學生的手機使用狀況,構建網絡監督環境,并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鼓勵實名制平臺的發展,積極保證網絡信息資源的安全性,實現對學生手機使用能力的合理引導,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3]。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對學生手機使用能力的有效引導,應該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資源的信息,進行手機交流平臺的信息獲取,充分展現手機指導方法的有效性,為學生人際關系的提升提供支持。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合理選擇交流對象,重視學生的手機社交行為,積極加強社會監督管理機制,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手機使用習慣,為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