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舒 昆明廣播電視臺FM105老年廣播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7.88億,上半年新增手機網民 3509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4.7%。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7年的97.5%提升至98.3%,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
在手機上網人群繼續攀升的基礎上,基于微信、微博等各手機APP平臺搭載的自媒體公眾號、小程序等持續吸引用戶;而近兩年短視頻程序快手、抖音等的崛起又分流了大量受眾;喜馬拉雅、蜻蜓FM等聲音軟件在集合了全國傳統廣播電臺的基礎上,加入了眾多生產內容的網絡節目,這些都給市級傳統廣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很多市級廣播頻率急切的想要跟上時代高速發展的列車,試圖通過打造公眾號、可視化收聽等方式重新占領收聽市場,卻因為不得其法、主次不分,不僅沒有造成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而弱化了自身的優勢,在人力資源配備和薪資體系等配套措施方面都沒有達到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形成“四不像”的局面。
(一)過度崇尚新媒體平臺。隨著智能手機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廣播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收音機和汽車載體。2018年,微信用戶突破10億,隨著微信用戶增加應運而生的各大自媒體、公眾微信號等在吸引點擊量和關注度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絕大部分的廣播電臺都開通了本臺的公眾號,通過公眾號鏈接網絡同步直播,并在公眾號上發表文章與聽眾互動。但除了極少部分地方電臺能夠將搭載平臺與廣播內容相結合、成功運營并盈利之外,絕大部分傳統電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公眾平臺中,粉絲寥寥無幾,點擊量更是門可羅雀。
(二)試圖用既有人力資源打造融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臺。傳統市級電臺長期固化在體制系統中,人員老化、思想僵化情況嚴重,又因為分配方式的守舊,薪資水平低,優秀的年輕人不愿來或留不住、缺乏上升空間,而老人做不了事又不必走不愿走,形成人員流動性差的現狀。人力資源配置的固化難以匹配新媒體發展的需求。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公眾號的運營并非轉發文章或者照葫蘆畫瓢這樣簡單,需要有一批適應融媒體時代語境和擁有靈敏嗅覺的優秀人才。媒體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合并,僅就電臺而言,地方電臺的人員考核制度、薪酬體系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新組建的人力資源部門對于電臺節目制作所需要的人才的了解,與節目生產部門的需求差距甚大,程序化的招聘方式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杜絕了走后門等現象,但真正符合廣電要求的人才卻被程序化的考試拒之門外。
(三)改變節目形式就能吸引聽眾。形式大于內容的節目是無法真正留住聽眾的。一些市級廣播電臺認為通過照搬的方式就可改善本臺的收聽率,采取到一線城市學習先進的播出系統和節目流程的辦法,看到央廣或者省級電臺做什么新銳節目就紛紛跟風、照本宣科。一些市級電臺為了追求酷炫的節目效果,跟風打造流行趨勢下的類型化電臺、格式化電臺等。格式化本無可厚非,但格式化電臺是為了適應時代節奏和車上收聽習慣,采用碎片化新聞資訊+歌曲的模式的電臺播出風格,更適應音樂或者短資訊的播出要求,并非所有廣播電臺都以音樂和短資訊為主。
(一)分清主次、內容為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聲音文字圖像的疊加,時代的變化帶來的只是傳播的途徑和手段的變化,真正能夠留住聽眾、讓聽眾買單的,還是有內容有生命力的廣播節目。無論是網上的付費收聽節目,還是各地方電臺優秀節目的案例,都生動的說明了這一點。廣播電臺生產的是聲音產品,地方廣播媒體的優勢在于強屬地性和強時效性,并且和地方聽眾的目的性收聽產生強連接。地方廣播電臺不可丟掉自己的優勢,應專注于優化節目和創新內容,踏實回歸到節目的生產上,努力擴大品牌節目的影響力,擴大本臺主持人的影響力。
(二)人盡其才,優勝劣汰。無論是類型化電臺還是格式化電臺,無論是網絡播出還是車載收聽,節目做得好不好,聽眾人氣高不高,最關鍵還是在人。稿件的質量看編輯,主持人的個人魅力就通過節目呈現。無論節目形式怎么變化,最重要的環節是放適合的人在適合的崗位,揚長避短。
(三)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融媒體發展平臺,為廣播電臺造勢,但不作為績效考核內容。對于形象氣質佳、愿意展示個人形象、喜歡開直播跟聽眾互動的主持人采取支持的策略,而對于專注聲音產品,喜歡躲在話筒背后的主持人也應讓他們保留繼續默默耕耘的權利,保持聲音世界的神秘感。
總之,媒體融合是互聯網社會傳統媒體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發揮傳統廣播電臺的優勢、激發傳統廣播的生機活力,是每一個電臺的成員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但盲目求變、急于求成、不分主次都是不可取的。只有踏踏實實走穩走好,從節目內容出發、從聽眾出發,才能做出被聽眾認可的優秀節目,真正做到提高傳統廣播電臺的收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