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電視臺
當前,全國眾多縣區級都在積極進行融媒體建設。網絡資源顯示:1756個縣至少擁有一種新媒體平臺并開展相關建設工作,占比高達93.90%。“戲臺”搭好了,該怎樣唱好這出大戲呢?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給予了縣區級融媒體重要的硬件支撐,但要讓融媒體順利、成功動作,還要擁有強硬的“軟實力”。擁有一支實力強勁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做出深受廣大受眾喜愛的新聞信息作品,才能讓融媒體具有真正的活力,為成功建設地方主流新型媒體讓開拓局面。
“內容為王”被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奉為“圣經”,新媒體出現后,曾認為“技術為王”,對內容放松管理。縣區級新媒體幾乎沒有記者進行新媒體新聞信息的采編、制作,其發送內容只是傳統媒體新聞信息內容的復制,或進行簡單加工后進行上傳,報道的內容多為領導活動、一般工作動態,即使有一些新聞熱點亮點,也因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陳舊,沒有多元化創新、差異化的報道而喪失新意和吸引力。新媒體儼然成為了傳統媒體復制品,其新聞報道的特點沒有得到絲毫的體現,導致了內容同質化嚴重,其影響力不大,內容點擊率、傳播流量低,傳播效果不理想。
面對紛繁的新聞信息市場,縣區融媒體的競爭壓力更為強烈。縣區融媒體要堅持“內容為王”的立身之本理念,深挖內涵外拓外延,用廣義的“內容為王”來指導新聞信息生產:“內容生產+產品包裝+渠道占有”為一體,既要抓新聞信息生產,還要注重經營管理,更要提升渠道傳播,用“內容”激活每一個媒介的活力,提升整個融媒體實力和競爭力。
縣區級融媒體要把“內容為王”的理念貫徹到每一個媒介運作環節,對各個傳播渠道統一做好新聞話題策劃、報道統籌,實現“一次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并充分開發新媒體平臺功能,實現信息交流、及時反饋,實現信息雙向交流。同時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通過平臺再造,對廣大受眾進行精準定位,實現分眾化、精準化傳播,做好媒體平臺的運營管理,提升“兩微一端”節目點擊率、傳播流量,提升融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現在,縣區融媒體的新媒體新聞正在改變以往“照搬”的運作,加強新媒體新聞采編實力,打響“地方牌”,推出了自身有特色的新聞信息產品,并積極開發其下的服務功能,與傳統媒體相得益彰。縣區融媒體正以自身獨特的“內容”立足新聞信息市場。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對融媒體記進行了形象的描繪:首先能夠用手機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其次能夠在一天內為網站寫稿,提供視頻和博客新聞,為報紙寫稿;最后能夠為報紙寫深度報道,為電臺、電視臺做紀錄片。這就是融媒體所需要的“全能記者”。縣區融媒體以傳統媒體為主體而組建,當務之急就是實現傳統記者向全媒體記者的華麗轉身。
縣區級融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他們保障了融媒體順利成功的運作。只有一支優秀的全媒體記者隊伍,才能為融媒體平臺提供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縣區融媒體的主力軍是傳統媒體記者,他們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政治和新聞素質,要盡快進行全員轉型培訓,培養一支跨媒體平臺,集采訪、寫作、編輯、播音等多元知識與技能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實現全媒體記者同時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同時供稿,既降低人力成本,又保證雙方新聞稿源,提升全媒體新聞稿件的權威性和原創能力。
融媒體記者面對新的媒體環境,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向四做”為指導,“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一要堅持新聞黨性原則,做好“走轉改”、練就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二要迅速學習并掌握互聯網新聞媒體新技術,形成互聯網思維,掌握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傳播渠道的采編、制作技能,熟練駕馭多種體裁、題材。三要有“融”的理念,對新聞事件具有多媒體整合傳播策劃能力,針對不同媒介,策劃采編出不同的新聞產品。四要樹立新聞服務觀念,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尋找老百姓關注度高的熱點亮點,精準定位,深度挖掘,為他們提供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產品。①
“人才”創造“內容”,“內容”提升“人才”,縣區級融媒體迅速完成建設后,一手抓內容生產與運營,一手抓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依靠這兩者來打造自身“軟實力”,樹立媒體融合的決心與信心,盡快展示縣區級融媒體在地方新聞輿論宣傳中的重要性,打造基層新型主流媒體。
注釋:
① 網格資源http://www.sohu.com/a/2494615 73_657264騰訊媒體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