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編輯部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涉及各學科門類。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開展學術期刊認定及清理工作,共確定學術期刊6449種①。此外,南京大學CSSCI(2017-2018)版共確認核心期刊832種,其中經濟類核心期刊75種。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面對數字化浪潮以及大眾媒體的普及,學術期刊面臨著各種沖擊,經濟學學術期刊也不例外。經濟學學術期刊目前是否面臨生存壓力,如何做到守正出新,這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學術期刊主要由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非盈利單位創辦,辦刊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辦刊經費非常有限。學術期刊的經營收入主要來源于發行收入,而經濟類學術期刊的讀者一般是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發行面非常窄,訂閱方多為高校及科研機構圖書館,發行量非常有限。致使期刊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態。
學術期刊不僅財力有限,人力也非常緊張。很多編輯部掛靠在科研機構下面,專職編輯人員非常有限,有些期刊甚至沒有專職編輯人員,全部由科研人員兼任。由于人員不足,導致期刊出現“編校合一”現象,嚴重影響了文章的編校質量。
由于受人力、財力的限制。目前,學術期刊的辦刊模式仍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思路,期刊發行大多還是依靠郵局,依據郵局訂單制定全年發行任務,無法得到第一手的訂戶數據,與市場嚴重脫離。
學術期刊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編輯團隊。然而,目前學術期刊的編輯不僅人數有限,編輯業務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經濟類學術期刊也是如此,目前經濟類學術期刊模型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整篇文章充斥著各種公式、計量模型,這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備相關的文字編輯功底以外,還必須熟悉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了解各種計量模型。但從現有情況看,很多編輯部缺乏具備經濟學相關學科背景的高水平的職業編輯,對稿件的辨識能力有限,缺乏獨立組織策劃實力。
南京大學CSSCI(2017-2018)版共確認經濟類核心期刊75種,雖然期刊數量較多,但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期刊梯隊現象明顯,第一梯隊如《經濟研究》地位牢不可破,優質稿源基本被第一梯隊期刊壟斷,而二三梯隊期刊則很難組到優質稿件,現有格局很難打破。二是期刊缺乏個性,同質化現象嚴重。經濟學細分學科很多,有按學科分類的,有按地域國別分類的。很多期刊雖然名稱不同,但是所設欄目卻大同小異,有些期刊甚至連刊名都雷同。
對于經濟類學術期刊而言,機會與問題并存。雖然期刊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但是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經濟特點層出不窮,我們正遭遇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對于經濟類學術期刊而言,正是大展拳腳、提供百家爭鳴的大好時機。我們應該針對問題,把握機遇,尋求對策。
經濟學期刊五花八門,數目眾多。如何在眾多的期刊中脫穎而出,定位非常重要。試圖“一網打盡”包羅萬象的辦刊理念已是不可取,必須將經濟學科進行細分,找準定位,實行差異化策略,推陳出新,獨樹一幟,突出個性和風格。
對于學術期刊來說,擁有一個高水平、專業的編輯團隊,是期刊取得長足發展的必要條件。學術期刊必須注重和完善內部人才培養機制。作為經濟學學術期刊的編輯,必須內外兼修。內功是指編輯人員除了掌握編校技能以外,還要具備經濟學相關理論素養;外功是指編輯能夠捕捉經濟熱點,具備鑒別能力、選題策劃能力和組稿能力。
目前,多數經濟類學術期刊還是采取“來稿加工”守株待兔的運行體制,編輯缺乏選題意識,只對來稿進行被動的加工處理。選題策劃是辦好經濟類學術期刊的關鍵,而創新則是選題的基石。選題應把握幾個原則:一是從前人尚未研究的問題中選題;二是從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中選題;三是從具有發展潛力的問題中選題;四是從存在矛盾的問題中選題;五是從交叉學科存在的問題中選題。
優質稿源、優質作者是學術期刊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國外學術期刊多采用雙月刊或季刊的形式,發文量較少,但是寧缺毋濫,嚴控發文量,精選文章以提升學術質量。此外,期刊還應注重對有潛力的中青年學人的挖掘和培養,建立學術追蹤體系,加強對重點作者、科研成果的學術追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學術為本開拓創新,相信學術期刊一定能夠在傳承和傳播學術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7/3141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