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雩帆 梁琦 云南廣播電視臺
目前,民眾身處新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其具備方便、實時、個人化、無信息界限、無權利焦點等特性。站在信息傳輸的角度,基于網絡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比,最顯著的差異體現在它信息傳輸的公平性,每一個人都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發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參與、創建話題討論,在合法的原則下,給了人們無限的表達權,所以,在日益追求個性、平等的當下,成為人們熱衷的媒介選擇。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顯得愈發重要,而逐漸壯大的網民規模使得來自民間草根的聲音不僅是懸浮于虛擬網絡空間,也在日益深入到現實生活,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換而言之,新媒體在社會行為、提升民眾話語權等層面均扮演著越發關鍵的角色,特別是對輿論監督而言,新媒體提升了輿論監督的廣度和深度,變成輿論和民意的核心集中地,搭建了傳達民聲的新橋梁。
新事物的產生自然會給現存的環境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但是新事物由于其不夠成熟發展,還不能完全被人們接受等因素的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人們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解決、完善。新媒體作為一種新事物,輿論監督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新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并提高了公民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民情民意表達及重難點問題解決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新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等因素的影響,在部分情況下,新媒體容易代俎越庖,造成媒介審判。即在熱點、重大社會問題及司法審判方面,在司法審判還沒有進行之前,便超越正常、合法的司法程序對當事雙方進行定性報道,進而影響社會大眾對問題發展的合法、合理判斷,形成社會輿論,給司法審判造成一定的壓力,進而影響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雖然在正常的情況下,司法公正是需要相應輿論監督的,這樣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敗問題的發生,但是新媒體及其工作人員應該明確自身的主要職責,避免過度利用媒體職權及其資源,不顧事實進行民眾情緒上的誤導,否則很容易造成媒介審判,影響司法公正。比如2018年初的湯蘭蘭案。2018年1月,一篇名為《尋找湯蘭蘭:少女稱遭親友性侵,11人入獄多年其人“失聯”》文章陸續在網絡“刷屏”后,不少網友開始關注這起2008已經判決結束的案件。經過五個多月的再審審查,最終,黑龍江高院于2018年7月27日下午給出了最終結果:申訴理由不成立,予以駁回!正是由于網絡媒體的報道,一起性質惡劣、證據確鑿的性侵少女案,成了很多不明真相網友心中的“冤案”,并且對已經隱姓埋名多年的受害人湯蘭蘭造成了第二次傷害。更讓人感到悲哀的是,許多人只關注了媒體的報道,卻忽略了黑龍江高院的再審審查結果。這樣一來,不僅會損壞媒體自身形象,還會影響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之間的平衡關系,違背當前宣傳的法治精神。
在進行新聞事件傳播的過程中,相對于傳播對象和廣大受眾相比,媒介擁有得天獨厚的傳播資源,具有明顯的傳播優勢。而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部分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不惜舍棄應有的新聞職業素養及道德,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正當合法權益。同樣在“尋找湯蘭蘭”的過程中,媒體公布了湯蘭蘭的戶籍資料等隱私,讓湯蘭蘭在時隔十年之后再次感受到了恐懼。這不僅是媒介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典型案例,也是媒介違背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和媒介倫理的典型。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顯得愈發重要。新媒體輿論監督也成有力的監督手段,然而新媒體輿論監督機制尚未完善,公民意識與媒體人職業道德不足也使得新媒體的輿論監督產生一系列問題。
政府監管是新媒體輿論監督發揮積極作用并且健康發展的前提,新媒體信息量巨大,其中泥沙俱下,相關部門沒有對新媒體信息甄別篩選并及時刪除,從而使不良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任意發布,虛假信息、人身攻擊、輿論暴力等屢屢出現,對當事人的身心很大影響,民眾對新媒體也產生消極態度。同時,沒有對造成較大影響的虛假信息進行追究,沒有對發布于傳播人進行調查處罰或追究其法律責任,使不良輿論屢禁不止。
政府部門是引導新媒體發展的關鍵,政府不能建立相對完善的新媒體輿論引導機制,勢必會妨礙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積極發展。我國新媒體輿論監督機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監督管理手段落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傳播平臺,以傳統手段已無法滿足新媒體的監督管理,即使造成犯罪,也很難捕捉有效證據;另一方面,權責不明確,沒有專門設立新媒體輿論的監管部門,實施專門的監管,從而問題發生時,各監管部門相互推卸責任,難以維持新媒體輿論的正常發展。同時法律是保證監督的基礎,互聯網相關法律的不完善,不準確,不具體,大大增加相關部門對新媒體輿論監管的難度。
行政部門長期的推卸責任,導致諸多社會問題無法獲得實質性化解,造成諸多 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權利和監督的觀念淡薄。陳舊觀念的深入人心,嚴重阻礙了民眾監督理念的提升,造成民眾對輿論監督的熱情較低。社會普遍的平等觀念沒有明確,歧視弱勢群體和社會底層群眾的現象突出,社會責任意識薄弱,導致對權威的服從等等。在新媒體監督這個積極的大環境中,依然難以發揮自身的公民監督權力。相對的,公民意識孱弱,更容激化情緒,加劇對立局面,制造更多新媒體平臺和現實環境的不安定因素。
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不足,與全民的教育水平有一定關系。新媒體輿論的匿名性和平臺的開放性,某些事件發生后,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所搜”,肆意侵犯他人姓名、肖像、名譽等權利。有時對事物的評論不能自覺規范言行,觸及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對被侵權人帶來精神傷害和經濟損失。同時對事物缺乏理性的認知,保證自身話語權的實現,卻沒有重視對他人權利的認可與尊重。
新媒體為大眾的輿論監督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媒體也應該順應媒體發展趨勢,做好自己的把關人角色,在輿論監督方面,充分運用好新媒體,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為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結合,并在重大社會輿論方面對新媒體進行適當的引導,不僅是完善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主要對策,同時是將來媒體背景下開展正面輿論監督的發展方向。在輿論監督熱點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者必須積極配合,借助兩者廣泛的社會效應、公信力和權威性,傳統媒體應該為新媒體奠定最基本的報道基調,促進新媒體的輿論監督更加理性化;新媒體則應該發揮其無時空限制、廣泛傳播的優勢在輿論監督方面做好議程設置工作,這樣可以有效強化傳統媒體輿論監督效力。
公民意識即為民眾對本身具備的法律權益和義務的認知。民眾的權利和義務間是互相促進的,民眾具備正確的公民意識,是形成積極輿論監督氛圍的基礎。數年間,國內民眾的公民意識逐步提升,然而傳統理念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新媒體的高速繁榮促進了公民意識的提升。相對地,新媒體的虛擬特性和資訊的高速傳輸,對公民意識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公民意識的孱弱,更容易激化情緒,不懂平等對話,在不知不覺中加劇了歧視,導致對立的出現。如此便急需民眾深入重視公民意識的提升,尤其要關注公民的使命感和科學理性意識的提高,讓民眾可以自發地維持新媒體資訊的有序傳輸,強化信息的鑒別水平,提升輿論監督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