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丹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近十年,中國電視劇的總產量以三倍的年均速度在增長,形勢可觀。但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去”的過程并不簡單,在不同的地域市場上,中國電視劇的被接受程度高低不一。整體上來講,中國電視劇輸出在日韓市場、歐美市場上都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態,在東南亞市場卻處于獨特的“貿易順差”狀態,非洲市場在未來也值得期待。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越南成為了東南亞地區國家中網絡使用率和網絡傳播速度的突出國家。數百家民營視頻網站在越南興起,各網站通過“免費”、“及時更新”等優勢搶占市場,因而近百分之八十的中國電視劇能在越南的網絡平臺播出。
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越南三大視頻網站之一的“zingtv”視頻平臺為例,探究中國電視劇在越南的火熱網絡傳播現象與網絡小說出口的關系,為中國在其它地域市場的文化輸出提供借鑒思考。
越南本土的zingtv 平臺建立于2015年,是越南互聯網公司VNG 旗下的一款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的產品。目前,zingtv 視頻平臺在越南的知名度和流量排名非常靠前,并且深受傾向言情劇類型的受眾喜愛,受眾群體中較為活躍的是15-30年齡段人群。
Zingtv 平臺和越南其它免費視頻網站一樣,在外來電視劇的首播和提前更新劇集等方面力爭,以求獲取和穩固受眾、流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傾城》、《擇天記》、《雙世寵妃》、《雙世寵妃Ⅱ》、《何以笙簫默》等都在zingtv 搶先開放播出,并且最終獲取了500 萬-5000萬左右的點擊量。
從zingtv 網站的電視劇播放頁面來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衡量指標:點擊量、評分、評論及數量。在評論內容和數量上,《萌妃駕到》、《雙世寵妃》、《蕓汐傳》、《擇天記》等架空、夸張、搞笑的古裝言情劇遙遙領先。從評論內容總結可知,觀眾對于此類劇集有很強的觀感和抒發欲,內容上都圍繞劇集本身進行探討,并且能提前熟知劇情發展走向和結局。
所以這類最受網絡傳播受眾歡迎的中國電視劇擁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是中國網絡言情小說的改編電視劇。越南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對于中國網絡言情小說有著強烈的追求,因而電視劇網絡受眾的很大一部分同時也是該網絡小說的直接受眾。即使一部分受眾沒有看過這一部作品的原著小說,但他們熟悉網絡言情小說的風格和情節,也表現出對劇集的恰當理解能力。
Joseph Straubhaar 于1991年在《超越媒介帝國主義:不對稱的相互依賴與文化接近》一文中首次提出,受眾對本地的文化、語言和風俗等較為熟悉,所以更傾向于選擇和接受與這種文化、語言、風俗接近的節目。
文化接近性的理論在越南、甚至是整個東南亞地區都顯得非常現實有效,因為在地域、政治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層面,東南亞的地區國家都和中國有著深刻的交流,這就使得該地區國家對于中國文化產品有著良好的接受度。
中國和越南毗鄰往來近一千多年,在“北屬時期”、“獨立時期”等早期發跡時期,越南深受漢文化的移植和影響,其統治者在早期也致力于引進和普及漢文化內容及體制傳統,從而造就了中越在文化命脈上的“親切呼吸”。
從文字到思想,從禮法到宗教,中越之間的歷史往來使得兩國在社會生活根基上保持了一致性。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學思想被越南早期社會所廣泛接受,三綱五常、忠孝節義是兩國人民共同認可的民族性格和氣節。人民普通的社會生活和國家整體的社會風貌都保持在儒、釋、道三家的精神里,佛教也在后期成為許多普通民眾的信仰。
從2009年到2013年,841 種外來書籍在越南被翻譯出版,而網絡文學在其中占617 種,幾乎是所有的中國網絡小說都可以被翻譯出版。在2014年的越南市場調查里,中國當代小說占銷售量的一半左右。可以說,15-30 歲年齡段群體的85%都閱讀過中國網絡言情小說,而他們的絕大多數也更傾向于觀看網絡言情小說改編而出的電視劇。
因而,中國網絡小說在越南“走紅”并不是巧合,這樣的現象背后有著深刻久遠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是早期和長期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傳播順暢和盛況。
中國網絡小說與影視劇在越南的相輔傳播可以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輸出、擴大影響提供經驗,有利于中國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幫助文化接近性的形成,從而擴大在世界范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