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延穩 蘭州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聲音是新時期我國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
國際傳播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并與國家或民族利益緊密聯系(2)。國際傳播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政治合作,文化交流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故事,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創作源泉,以中國歷史文化積淀為基礎,是中華民族勞動實踐的結晶,是中國人民價值觀的體現,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呈現。總的來說,中國故事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故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
國際間的博弈,不僅包括在經濟、軍事領域的博弈,更是在文化軟實力上的博弈,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了國家地位的體現。中國故事是中國精神的符號載體,更好的講述中國故事,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中國聲音,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要策略,也是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措施。講好中國故事既關乎國家的發展,也關乎人民福祉。
在目前的我國對外傳播中,尤其是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層面上存在很多問題。2016年2月,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3)在講述中國故事上,傳播的內容較為嚴肅性話題,缺乏與民眾聯系緊密的內容,內容缺乏真情實感,也不能把故事的內涵呈現給國際民眾,難以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國在對外傳播中,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宣傳性太強,說服性的色彩太過濃厚。比如在對外講述“中國夢”中,我國媒體在對外講述中,過多的講述“中國夢”的定義、政治含義和經濟意義,而沒有通過案列和結合歷史的角度去講述“中國夢”的故事,沒有將“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和核心思想講述出來,只重視“說”故事,而不重視“講”故事。
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本身就屬于跨文化傳播的過程,跨文化傳播就要考慮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我國的對外傳播中,更多的是去灌輸故事,沒有考慮國外受眾的價值理解,思維方式、理解能力,局限于自身的話語體系中,最終會導致傳播效果的弱化。
要創新內容的生產,創作代表著中國傳統、中國形象和中國精神的故事,創作反映中國人民真情實感和真實生活的故事。弱化政治色彩,緊密聯系民眾,展示真實的中國生活和中國面貌,總之我們要謀劃講好中國故事的文本,以高品質內容為核心,創新內容生產,拒絕刻板印象,不斷豐富、完善中國故事的內容。
我們要加強國外新媒體的布局,拓展傳播渠道,我們可以借助國外社交媒體進行傳播,比如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美國民眾了解中國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國媒體占84%,通過中國傳媒了解的占7%,這啟示我們,借助海外成熟的傳播平臺加強對外宣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建設自身的傳播渠道,積極推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海外發展。
講述中國故事是一個跨文化傳播的過程,由于文化差異的因素,我們在講述中國故事時要重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國外受眾的生活方式、閱讀習慣、文化差異,要采用國外民眾能夠接受和理解的話語體系來講述中國故事,我們要不斷的創新話語體系,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技巧。
在國際傳播的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向全球傳播中國聲音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我們一定要正視問題,積極應對,創新傳播中國故事的路徑,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
注釋:
(1)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第1 版.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212頁
(4)蔡名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J].理論導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