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雅鐘 上思縣南屏瑤族鄉中心小學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成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之一。由于數學本身是一門非常重視思維活動培養的學科類型,其要求學生應當具備清晰、準確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將數學科目深入研究透徹,因此,相關教師就應當將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作為自身主要的教學任務和工作,由此來不斷創新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采取全新的教學舉措,促使學生感受思維碰撞的同時,獲取更多知識內容。
通常思維是借助語言來表達,而語言可劃分為口頭和文本兩種形式。在小學數學教材當中,知識內容的展現通常是借助文本語言形式來展現。然而文本語言表達非常簡潔,直接決定其本身內容表達的局限性,為此就要求教師應當在備課當中采用文本形式,盡可能將文本知識通過舉例及口頭語言的形式進行表達,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作出深入理解。通常此類問題都體現在一些概念教學的層面,例如學習《直線、射線及線段認識》的課程時,教師很難細致講解其中的公理性質內容,多數教師都是采取督促學生死記硬背公理知識內容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將導致學生難以對小學數學課程中的知識內容實現深入理解,更是無法充分掌握其中諸多顯性、隱性知識點[1]。
通常小學數學教材所呈現的知識內容具備學科本身獨特的機構與特征,比較常見的主要有抽象性、概括性、知識轉換跳躍性及知識排列復雜性等。而這就要求教師應當針對此類結構和特點做好的充分的掌握與認識。學生本身具備特有知識水平和特點,同時其相應的知識結構也較為完整。一旦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簡潔性與學生本身思維發展不完善時,則必將由此影響學生的思維正常發展。由此可見學科結構和學生知識結構間存在明顯的斷裂和差異,這就在無形中給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增設了全新的障礙。如果教師并未將教材學科結構與學生知識結構展開良性溝通,則最終必然導致學生在認知結構層面陷入混亂,由此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如今小學教育知識內容開始變得越來越繁雜,單從數學學科來看,小學數學增設了十二冊數學教材,內部蘊含的數學內容呈現出晦澀、繁雜的特點。通過對教材內容分析可知,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并不是結合學生本身思維發展來排序的,當然也并未形成一種割裂整體,其中存在一定的有機聯系[2]。在實際教學當中,一旦教師本身忽視了小學數學知識內在聯系,整個過程采取單一化教學方式,將最終導致學生無法系統掌握數學知識,因此無法實現學生認知結構的良好構建。而其中所說的認知結構也即是學生頭腦當中的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教材具體是借助穩步語言形式來展現知識內容,因此就需要將教材內容逐步轉換為教學內容,并最終實現學習內容的轉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應當強化對知識內容的處理,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由此來有效掌握學生本身的認知結構。同時需結合教材知識特點和學生本身認知結構的特性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例如,教材在安排加減法學習時,后續數學知識內容應當符合知識發展順序來進行??芍苯影才懦顺ǖ慕虒W內容,這樣教學內容能夠促使學生循序漸進的深入學習,從而培育出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由于小學生本身思維能力及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所開展的知識加工要求必須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知識學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欲望和本能,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旦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將直接削弱學生的此類需求。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種直觀、具體化的呈現,通常其本身的思維處在一種具體化運算的階段與周期,針對一些抽象、無可企及的事物難以實現有效認知[3]。這就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授當中,應當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實現教材內容與學生思維的互通。要讓學生逐步認識到知識相互間的聯系,同時還需避免學生產生惰性思維,由此促使學生始終維持一種良好的思維狀態。
通常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教師很容易因為本身經驗不足而忽視教材知識的繁雜特性,且未注意到學生本身思維的具象性。在此背景下,一旦數學教師對教材知識內容實施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將導致學生難以對知識內容進行系統連貫的掌握,進而阻礙學生認知結構的有效構建。為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知識教學時,必須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不可將知識內容進行灌輸式教學,而應當結合學生思維特點,將繁雜知識內容轉化為簡單的概念內容,然后系統的傳輸給學生,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